刚与姥姥姥爷视频完,聊聊家常,结束通话,心理如释重负了。
多年来,闲暇的时候唠扯唠扯,这大抵成为了一个习惯。很难得,姥姥姥爷极近耄耋之年,却依旧身体健康,侃侃而谈。与他们互相分享家庭生活点滴,是我们沟通的一大快乐。因为通过视频的记录,可以随时见到健康明理豁达可爱的他们。他们用经验和建议可以帮助我找寻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这能够给予我积极向上的更大动力。
这样的片段很多很多,数也数不完。不说在姥姥家长大的,但那却承载了我大部分的回忆,都说父母是最大的牵挂,我却把爱和惦念分一半到姥姥家。
姥姥姥爷一直平易近人,豁达明理,对待所有的孩子都视如己出,一视同仁。对待我们几个外男外女也不例外,哪怕现在,只要放假有空,必去姥姥家报到。吃的喝的必然少不了,姥爷还会带着我们溜溜逛逛玩游戏。试问,哪个孩子会不喜欢?
我是几个外男外女里最长的,是得到关注和爱最多的,也是和姥姥姥爷沟通和联系最频繁的。
依稀记得都上小学二年级了,那时候地方学校管理没那么严格,课业也没那么紧张。总是请假,一请一个月那种。理由很简单,我想姥姥了,都好久没去姥姥家了,再不去就把我忘了怎么办?现在想想,这理由怎么这么霸道,学校你家开的啊?事实上是后续请假进展如何,一概不知,结果就是我如愿地见到了姥姥,不玩够了不回家不上学。
有一次,俩个多月没见到面,姥姥姥爷着急了,赶在下雨天,蹭了邻居家的大马车,来我家和我住几天。可笑的是,我又被“拐跑”了半个月,才回来上课。
愿意去姥家,主要是有更多的人联络你,陪伴你,在围着你转,这营造了浓厚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个小孩儿对爱的需要。
小姨给我化妆,带我上班,每天必去地点便是照相馆。因此迄今为止,那些哪怕泛黄的照片真的是我童年时期最好的记录者。记得有一次,小姨带我去拍照,我有些不太高兴,表情和姿势都不太到位,小姨假装生气吓唬我,“好好拍,不然看我给你踹茅楼(厕所)去!”出片后,让人相当惊艳,这张照片是所有的里面拍的最好的一张。当大家都在质疑为什么这张拍得这么好的时候,我瞟了一眼,“再不表现好点儿,有人都要给我踹茅楼了!”引发一阵哄堂大笑。就是这种,连小姨自己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是她最好的时光,对我最好的陪伴,就连对表弟都达不到这种程度。
那时,小舅舅有一辆非常潮的浅粉色踏板摩托,这便是我的座驾。只要闲下来,他会经常带着我走走逛逛,附近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有小舅舅带着我的身影,大家都说我是“摩托车上成长起来的。”小舅舅有一次出差去上海半月之久,那时候通讯还不是特别方便,总不见小舅舅,我的心情十分低落,竟然莫名的哭了。大家笑我,“你是想小舅舅,还是想他带你出去玩啊?”那时年纪小,其实,我心里清楚,真的是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小舅舅,在我心里,担负起的是另一种父亲的责任,这是一种深深的情感。
现在我时常回想,还好那时抓的不严,自己的成绩尚可,班主任对我的忍让也真是到了极致。不然怎么会允许一个学生时不时地以无理由为借口请假呢?
上中学那会儿,有一次下特别大的雨,门口积水成河,如果再不走就时间来不及了。是姥爷忍着腿疼,把我背过去的。
我和姥爷还一心好奇,关注实事,步行三十里外的江边看江水涨势和防汛工程。现在想想,这心该有多野?多好信儿!
……
眼前事,一幕幕,一晃三十年,事事变迁,我们都各自成家,但仍有割舍不掉的惦念,唯有姥姥姥爷在驻留,坚守。开江鱼,农家菜,是我必吃的,每到季节,姥姥姥爷肯定想着我,如果不能回去,必然托人带过来。姥爷爱吃韭菜鸡蛋,姥姥爱吃排骨炖豆角;姥爷喜欢蓝色运动服,姥姥喜欢绿色和紫色……
一切的一切,我都记得。对一个孩子最深的陪伴,才会形成永久的眷恋。我们的印象中,总会谈及同姓血缘、骨血,而我用亲身经历证明,陪伴联络,沟通才会让关系更近,而不仅仅局限于爷爷家,而非姥姥家。
写到这里,愿姥姥姥爷,我的贴心倾听者,情绪分享者,永远健康长寿!
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