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书会在国学小课堂的环节给孩子们讲《千字文》讲到了这两句:“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讲到孔子学问的核心“仁”,也讲到了孟子毕生追求的“义”。
孩子们知道了“仁”可以理解为有爱心,除了能爱自己,也能爱他人,爱物品,爱这个世界。“仁”可以组词:仁义、仁爱、仁慈、仁心、仁德。
“慈”是爱的升华,一般人爱人是有条件的,你对我好我就爱你,而慈是无条件的爱,就像母亲爱孩子,所以被称为慈母。
“隐恻”就是“恻隐”,大家都听过“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给孩子们讲了孟子讲过的那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见到有小孩掉到井里,那一刻你第一时间一定想的是要救人,而不是会不会被表扬。你内心的那份不忍和同情就是恻隐之心,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主张性善论,即人性本善。
好巧,本周参加的禅修小组学习内容也讲到恻隐之心,法义里说“这说明人有良性潜质,如果我们把这念恻隐之心不断发扬,就会成为慈悲心。当你看到每个人都能心生慈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所以,从佛法的角度说,同情心是成就大慈大悲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同情心,也就没有慈悲心了。”
回到我们的国学小课堂,讲完五德之首的“仁”,接着讲“节义廉退”,其实这四个字就是对应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义智礼”。
“节”本义是竹节,竹即使被剖开,节也不会扭曲,引申为人的气节,“君子竹、大夫松”,做人要有气节,有操守。这里也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古代的使臣出事外邦,手里会举着用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旌节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汉武帝时派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苏武牧羊的故事以后小朋友们还会听到。)等到汉昭帝派人迎回苏武,彼时苏武已经是须发皆白,回到长安的苏武仍然高举着旌节,讲到这里,我和孩子们都是有些感动的。
然后是“义”,这是孟子一生学问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开端,做人是有尊严的。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
“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造次弗离”,“颠沛匪亏”,这两句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理解,“造次”这里可以理解为仓促、匆忙,来不及思考。“颠沛”这里指遭遇挫折和困顿。“弗”和“匪”这里都做“不能”理解。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这两句连起来意思就是: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