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24个世界读书日。
当当网搞活动,入了几本书,满减了100元,有点捡便宜后的小窃喜。很多东西价格打折,质量同比打折。书不一样,价格再低廉文字不打折。如今,上千元的新衣带来的新鲜感不会超过一天,可几元的好书却足以带来阅读中的时时愉悦。一卷在手,是件幸福的事。感谢淘宝,这几年让我享受了购书自由,不再囊中羞涩。
前阵子,刚看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便趁机套用这个标题谈点读书的事。当然,学生应试教育读书不在探讨范围。
要说这几年,提倡全民阅读的氛围是日渐浓厚了。中央台前几年推出的《百家讲坛》,近两年制作的《朗读者》都圈粉无数。城市图书馆越来越高大上,连农村乡镇的读书屋都有模有样了。按理,在文化的熏陶,媒体的引导下应该是书香一族日渐庞大吧!为何图书馆,书店总是冷冷清清,埋头苦干的手机族却比比皆是呢?
事实上,全民阅读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那样的时代不可能到来了。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人均阅读量最多的是犹太人,人均64本、俄罗斯人均55本,德国人均47本,日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14本,韩国人均11本。中国也许底数太大,统计上有点吃亏,2018年中国人均5.5本。身边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恐怕每年正儿八经读完的书不超12本书吧?
当今社会,阅读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有人喜欢健身、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上网。甚至在这么多爱好中,阅读日渐式微,真正喜爱阅读的真是很小众了。虽然,人人皆知开卷有益,但只有少数人有常年坚持阅读的习惯,多数人坚持不了多久就懈怠了。
大抵喜爱阅读的人,要不是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要不就是生命中有过一段时光被书香浸染,体会过那种乐趣。木心,余秋雨就谈到过类似的经历。可惜,好比跑步,多数人没有经历跑过极点后的美妙。同理,多数人没有享受过爱上阅读的愉悦。
赞同一句话:不阅读的人只看到眼前,阅读的人可以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阅读带给人心灵的宁静、丰盈。有好书相伴,既使生活所迫,退缩到世界的逼仄角落,也不会孤独,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最爱雨夜,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缕书香,是无比美妙的独处时光。每次外出,也会习惯性地在旅行箱塞上一本薄薄的爱书,足以打发旅店的无聊。
随着年龄渐长,头发花白,皮肤松弛。但,唯一将我打败的是老眼昏花。因为离开老花镜寸步难行,不再能随时随地看书看报,无端地生出了些许悲凉。好在,现在有很多听书平台,比如“365读书”“十点读书“”喜玛拉雅听书”等等,弥补了视觉的疲劳。听书,已然成为了半颗安眠药。
然而,无论听书,电子书,总无法替代触摸纸质书带来的亲切和愉悦。喜欢阅读的人,大多喜欢纸质书,家里有面书架,会有多多少少的藏书,有散文、小说、传记、诗歌、随笔等,不够时上图书馆补给。我对书本有洁癖,极少借书,都是自购新书。希望若干年后,能留上千册书当遗产留给儿孙,每本书上有我阅读时的批注,让子孙也能流连其间,甘之如饴。
当然,人生只是沧海一粟,精力极其有限,终其一生能读的书也是历历可数。所以,我们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益的阅读中去。常有朋友问我,你平时爱看哪些书?我通常莞尔。因为我觉得阅读这件事与年龄、爱好、心境有很大关系。凭个人爱好,当下心情去阅读就行,读啥内容不重要,但尽量选择经典名作来读。因为经典名作,都是历经了时间的洗礼仍不褪光芒,必有阅读的价值,巴金曾言,读名作“会让人变得更好"。
一个人爱不爱读书,无关对错。但阅读笃定会让人变得更智慧、更宽容、更慈悲。
没有对错,却有高下,世间之事,大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