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个人的大历史,这是一个人的晓年鉴,我是高晓松。
各位晓年鉴的知音,大家好,终于来到了1977年啊。
我终于姗姗来迟地上了小学,可能今天的人都很不理解,你怎么那么晚才上。
我不比别人笨,也不比别人难看,但是我特倒霉,就是我晚生了两个半月。
那时北京有严格规定,在9月1号以前到了七岁,就能上那一年的小学。
1976年9月1号我当然还没到七岁,所以只好又等转过年去,那时已经七岁好几个月了。
为什么是好几个月,而不是将近八岁了呢?因为我是春天入的学,我那届每次都赶上一个改革的坎儿,中国文革之前是秋季入学,跟全世界一样,文革时,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春天更好,就改成春天入学。
所以我1977年春天上小学,是最后一届春季入学的小学生,当年9月,我下一届就入学了,所以我就很倒霉。
我下届入学以后,就变成了第一个上六年小学的年级,恢复了六年制。
而我就上了五年半,因为在我之前上五年,在我之后上六年,我们正好是最后一个春季班的学生,就上了五年半的小学。
到了高中,我正好又赶上第一个要高三毕业才能考大学,在我之前,高二也可以考,再之前就没高三,所以又赶上了。
然后又赶上最后一届不要交学费的大学,每一步都正好踩在分水岭上。
于是1977年的春天我就上了小学,上了西师附小。
现在叫西师附小,那时可能叫石油部子弟小学,大概是因为我的父母当时都在石油部的设计院工作,所以这个小学是在西城区。
为了做这个节目,刚才还上网看了一眼目前小学的排名,才发现原来小学现在分这么细的排名啊,这不就是给学区房涨价提供参考吗。
我其实很不同意小学这么分,什么一流一类、一流二类,你让小孩从小就陷入到那种攀比竞争中,我觉得这不好,其实不应该给小学排这种名。
当然小小得意还是有的啊,我看了一眼,北京市一共十几所一流一类小学,其中最多的是西城和海淀区。
西城区有五所一流一类小学,其中就包括西师附小,海淀区五所,东城区三所,其他区好像没有,朝阳区我看了下,最好的叫一流二类小学,还只有两所,然后就是二流。
我觉得给小学挂这种名字多不好,说你在哪儿上学,在二流二类小学,这很不好。
但总而言之,西师附小一直都是西城区最好的小学之一吧,现在可能学区房更贵了,因为现在是就近入中学,每个小区有对应的中学,我看了下西师附小对应的中学,基本就是西城区最好的中学:北京四中,就我的母校,北京最好的中学了;北京八中,老狼的母校,也是北京的市重点;然后师大二附中、13中,13中是北京的区重点,这一个小学对应几乎西城区大半壁江山的好中学,那学区房得多贵啊。
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就近入学,就是都得考,因为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积累十年的人拼命去考大学,准备时间只有俩月,咱们一会儿再说高考恢复的事情。
高考恢复了以后,就什么都要考试,小学升中学、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要考试,所以就没有学区房的概念。
印象中,我上小学时好像没有那么严重的竞争,我们那一片全是大院,所以小学的质量肯定是很高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学校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质量。哪怕是哈佛大学,或清华大学,学生质量不高,把什么老师什么教授放那儿也没用。所以那时这个小学学生质量非常得高。
因为这个小学周围全是北京重要的大院,石油部、水利部,还有总政大院。
我没看过大院面积排名啊。,就以在北京长大的脑子里印象,总政大院如果不是北京最大的大院,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它实在太大了。
现在北京中轴路实际上穿过了整个总政大院,总政大院跨中轴路两边,原来是一个巨型的大院。
后来北京修中轴路的时候,龙脉吗,直接就把总政大院给穿过去了,所以它现在分成俩,中轴路东边一个,西边一个。
有关大院的故事,以及我在小学的各种风光故事,不着急啊,小学要上五年半呢,咱们慢慢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