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


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I(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城(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岀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英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而,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旅,铁詆和柏油路面摩擦岀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锹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岀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钺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岀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栃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炮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形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立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詆,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哦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锹。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旅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邕婆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嚨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岀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岀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以及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而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嚅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迫,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锹,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砥瘩的噪音”暗示出“他”不满生活现状,有一肚子怨气。

C.“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衬托了人物形象,母子没有因为艰苦的环境而阻隔亲情的彼此温暖。

D.母子两都是大都市富人别墅区里的施工队工人。“年轻人”有些急躁,但是壮实孝顺。一家虽贫穷却其乐融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黄昏”“胡萝卜”等意象或寓意人物的年龄心绪,或表现温暖希望,自然贴切、形象生动,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了韵味。

B.文章布局巧妙,“她”认为的“老头”,竟然是一个老太太,前后的反差造成很强的戏剧效果,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精彩奇妙。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她”认为自己即使脸上长了雀斑,也不会影响自己的青春感,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依然乐观自信。

8.小说中的“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曰:“伏惟陛下宣哲克明,继体承天,中遭倾覆,龙德泥蟠。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以……为奇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雅

C.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图谋,谋划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

B.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

C.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

D.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3分)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B.“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有八尺,由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皇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了起来。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4分)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9分)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5.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表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诗人所闻,视觉与听觉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树暗前村定几家”是说,由于绿树的遮挡,诗人并不能确定前面的村庄里究竟有几户人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朦胧深远之美。

D.诗歌五、六句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其中“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16.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三、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8小题,22分)

18.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饥馑(jǐn) 半晌(xiǎnɡ) 稻菽(shū) 百舸(ɡě)争流

B.铆钉(mǎo) 寥廓(liáo) 忸怩(niē) 峥嵘(zhēnɡ)岁月

C.田埂(ɡěnɡ) 慰籍(jiè) 摈弃(bìnɡ) 睚眦必报(zì)

D.掖着(yē) 分蘖(niè) 一蔸(dōu) 包扎(zā)伤口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罅隙 抿嘴 祼露 戛然而止

B.稠密 石砾 执拗 义无反顾

C.褶皱 窸窣 战粟 在所不惜

D.亲昵 娇瞋 跌宕 撼天动地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热情的张阿姨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C.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饭,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D.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校园广场上,魏源铜像揭幕仪式正在进行,人们用灿烂的笑险迎接他老人家那和颜悦色的目光。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日前,讲述了闻一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的《闻一多传》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作者闻黎明是闻一多的长孙。

B.清华大学联合多所高校、成立未来交通研究中心,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D.科学研究对于袁隆平来说,从来不是一种枯燥的学问、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而更像是一片美丽的天空、一片广袤的沃野。

2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不讲究格律,也不押韵,

C.《哦,香雪》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走向开放、文明和进步的历程。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突出了这篇小说的抒情风格。

D.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人物访谈、新闻评论等。

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④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⑤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②③① C.①⑤④③② D.⑤③②④①

24.根据《文字下乡》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学的原因。

B.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习惯用更直接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传情达意,而非文字。

C.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

D.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本质。

25.下列关于原理知识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意象是寄托了作者情感与思想的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艺术情境。

B.浪漫主义注重对现实的如实描写,《离骚》堪称中国浪漫主义的开山杰作,李白、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C.托物言志是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抱负,通常是先咏物,后言志。

D.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大类。间接描写往往用其他人物或环境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5+5分)

①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②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裁种油菜。

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当孩子提出帮忙做家务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或“这种小事不要你做,你快去学习!”

④某中学某班级班规:违纪者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B

【解析】“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错。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原著中还有“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2.C

【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涌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境”,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能说“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才创作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项,“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错,原文是“它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

D项,“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原文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B

【解析】“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基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明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4.【答案】文章首先指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1分)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1分)接着分析由贴悉性产生信任性(可靠性),(1分)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1分)

5.【答案】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1分)

材料一:(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1分)

材料二: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

材料三: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1分)

6.B

【解析】“不满生活现状,有一肚子怨气”错,表现出“他”的粗糙、爽朗、洒脱)

7.D

【解析】“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依然乐观自信。”错,从“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挡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都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可以看出,这是主人公的自嘲,可见她此时并不自信。

8.①不修边幅,衣着寒碜(或饮食粗陋,常年辛劳)的农民工。②平和坦然,从容淡定。③粗糙、爽朗、洒脱。④舐犊情深。(每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①不修边幅,衣着寒碜,饮食租陋,常年辛劳,一个胡萝卜都“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因为常年的辛劳而“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看上去仿换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穿着一件辨不清颜色的肥大的中山式制服,老派的四个明兜更给他的行走堆添几分累赘,过长的被子几乎盖住了闲着的那只手。

②平和坦然,从容淡定。“不急不火的性子”,并没有如“她”一般为了生活的艰辛或者容貌而焦虑。

③粗糙、爽朗、洒脱。在富人区柏油马路上随心所欲,拖着铁锹,制造出嗓音,抽烟,随地吐痰.

④舐犊情深。胡萝卜大的都要让给儿子吃。

9.①“暮鼓”却“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分)②“暮鼓”具有象征意义,暗示着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人己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2分)③“暮鼓”是暮鼓晨钟的缩略,指使人警醒的话语或事物,在文中象征着“她”从打工母子的精神中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2分)

10.B.【解析】雅闻:素常听说,

11.C

译文:现如今驾云升天登上至顶,回环旋绕于天帝之位。确实如人们所说的,将要登上崇高大位的人,必定先要经历一番困苦窘迫。亲历艰难困苦的人才知道天下民众的真实状况,受尽艰难困厄的人才明白万事万物的虚假之处。

12.B 【解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D 【解析】张衡到任后,不是威风凛凛,而是治理严厉。

14.(1)张衡不趋附当时的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当世、辄、徙、去各1分》

(2)用事实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还没有过这种事/机器,(状语后置、合契、书典、宾语前置各1分)

15.B

【解析】诗的前三联也有听觉描写,如“时闻响绵车”。

16.①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手法1分)。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阔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缫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景象(意象1分),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意象特征一1分)、充满生机的意境(意象特征二)。②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多村生活/景色的美好(形象效果1分),同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闲适。(情感效果1分)

17.(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峥嵘岁月稠;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3)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

18.D 【解析】A项,“晌”读shǎnɡ;B项,“怩”读ní;C项,“摈”读bìn

19.B 【解析】A项,裸衣字旁,示字旁表示祭祀。祼是一种祭祀。B项,义无反顾是推荐词形,义无返顾是非推荐词形,不算错误。C项,战栗。D项,娇嗔。

20.C

【解析】A项,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B项,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般用于学习工作方面,此处不合语境。D项,和颜悦色形容脸色,不能修饰目光。

21.D

【解析】A项,“日前”与“将”矛盾,可删去“将”。B项,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22.B

【解析】“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完全不押韵。“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

23.C

【解析】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①“橘子洲是一座承载历史的桥”是总领句,故放在首位,这就排除BD两项;⑤“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再的历史底蕴”中“它”承前指代“橘子州”,故紧跟①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再到近现代的“毛泽东”的顺序即可找出剩下句子的顺序——④③②,这就排除A项。

24.D 【解析】乡下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25.B 【解析】浪漫主义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不注重对现实的如实描写,侧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理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26、作文

【审题】

本题为多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关键词是“劳动教育”。第一则材料强调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第二则材料从学校角度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第三则材料则凸显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第四则材料体现了班级师生在劳动观念上的认识误区。前两则材料体现正面做法,后两则材料则是反面事例,都是家庭、学校之中常见的对劳动意义的误解,带有普遍意义,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教育”做文章。结合材料阐明自己对于劳动的看法,尤其要结合教育来谈劳动的意义,更加符合材料题中之义。写作本文不该为素材所困,更应注意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围绕“劳动教育”的合理性、意义、方式、途径,以及在教育中贯彻劳动精神为基础展开,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家庭层面、学生层面等角度展开论述都是可以的。

【立意】

1、重视劳动教育。社会、学校、家庭要像重视学习一样的重视劳动、崇尚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已.

2、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生。劳动最美丽、最光荣,;劳动不应是惩罚的手段,更应是自我锻炼和提升的途径,是一种荣誉。

3、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与现实脱节。把劳动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使他们养成吃若耐劳的习惯,重塑他们的劳动精神.

4、劳动教育可以丰富多彩。劳动具有创造性,可以与我们的学科学习、日常生活、实验探究结合起来,让劳动教育丰富多彩、有趣有味。劳动教育,让我们更热爱生活。

【评分细则】

1.题意把握

①一类卷:切合题意,47~55分。立意准确,具有思想深度和思辨性;还要能够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并结合自身“感触和思考”展开议论;表达上能够体现逻辑思辨能力,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书写整洁、美观。

②二类卷:符合题意,42分~46分。能够围绕“劳动教育”进行议论,综合论述;语言感染力和号召力较好,能结合自身“感触和思考”进行思辨,但思想深度不够;部分文字刻意进行宏大议论;书写较美观。

③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36分~41分。只取一则进行评价或议论,材料的理解有偏颇或者没有围绕材料中“劳动教育”展开议论;部分文字刻意进行宏大议论;思想浅近,议论松散,语言贫乏,论据老套;字迹潦草。

④四类卷:偏离题意,35分以下。偷换了四则材料的核心问题,立意偏差;论述时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没有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语言混乱,文体不清;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⑤抄袭卷:10分。

2.结构与文体把握。文体必须清晰。论据必须与论点相关。

3.表达

①说服性强,感情浓厚,有亲身体会,得体,可上浮一档,加6分。

②语言拖沓,啰啰,纠缠不清,幼稚,降一档,扣6分。

③泄露自己的学校和名字等信息,扣2分。

4.扣分

①缺标题,扣2分。

②字数不足,但结构完整,不少于600字,50字1分,最多扣4分。不足400字,总分不超过22分。

③每错1字扣1分,标点错扣1到2分,上限3分。

5.书写根据卷面、书写酌情给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