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君子偕老,两人执手偕老,是无数人的心中向往,我亦如是。这首诗歌以君子偕老为题,描述的确实一位女性,极力赞颂了这位女子之美,但是历来学者们都认为这是一首以正讽刺诗。刺卫夫人,也就是我前文提到过的宣姜。下面,我带大家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宣姜,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位很悲情的角色,但是在历史上,大家对她的评价不高,几乎是背上了千古骂名,毛诗一说刺卫夫人,就是指的她了。其实,作为她来讲,又何尝不是随命运而随波逐流呢?这一切并不是她主动做的选择。远嫁到卫国,是父兄的决定,没有嫁给公子伋是卫宣公的荒唐,作为一位古代贵族女子,她又怎能不向命运低头呢?而后来对付公子伋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以她和公子伋之间的尴尬关系,如果公子伋上位之后,还有她们母子的立足之地吗?
如果故事仅到此之后呢,估计也就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了,不会象如今这样如雷贯耳。卫宣公死后,公子朔也就是卫惠公不被臣民认可,就让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黔牟承继王侯爵位,卫惠公逃到了齐国。而后在他的舅舅也就是宣姜的兄长齐襄公帮助之下复位成功。而宣姜呢?宣姜命运虽跌宕,但是她可不是普通的女子,她是齐襄公的妹妹,公子小白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姐姐。为了自己的外甥,也为了平复公子伋一派的不平,于是齐襄公除了一个馊主意,很有契约精神的说,他的妹妹本来是要嫁给卫宣公的儿子的,都怪卫宣公截了胡,现在可以各安其位了。让宣姜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在一众政治家的博弈之下,宣姜又嫁人了。并且生下了三儿二女,这三个儿子有两任卫侯,两个女儿分别是宋桓夫人和鼎鼎大名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后文会分享她的《载驰》,宣姜作为齐国的公主,生在齐国强大的时代,她生了三位国君,两位国夫人。也算是人生圆满了,可惜,背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这一类的事情在春秋之时并不少见,在那“异辈收继婚”下, 如烝报婚、转房等一类的婚姻,在儒学还没有成为正统之时,皆是被人们所接受的。自西汉以降,儒家成为正统,伦理之规自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于是,宣姜的这类事便被贴上了伤风败俗的淫乱标签,并加以大肆渲染,特别是人们在探讨国势颓败原因时,往往是从奸臣和女人这两个方面入手,而宣姜正好是符合红颜祸水认定规则的标杆人物。
大学者刘向说:“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而到了“理学”盛行之时,朱熹的一句“其污甚矣”,宣姜便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红颜祸水和淫荡女人的代名词。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她所能主宰的,她作为齐国小公主也只是政治博弈中的一个牺牲品,命运长河中的一叶扁舟而已,毕竟,谁又能抵抗命运呢?
这首诗歌从字面上来说,描述了一位盛装美女,那么问题是,这位女子是谁呢?为何要写她呢?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各诗家大多认为此诗是讽刺宣姜外表美而德行败坏之态。《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
大多都是从刺卫夫人之说,意思是不但要有美丽的外表还要有美好的德行才能与君偕老,而宣姜有淫泆之行,所以不能与君偕老,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清魏源认为是哀夷姜之作。也有人认为这是叹息美貌失偶的君夫人不幸的篇章,叹惜宣姜命运的“不淑”,借以表达对强权好色人物的不满和对无法抵抗命运的女子的同情。
这究竟是不是写的宣姜,是不是讽刺之说也是很难评断的,似乎只能从主流的诗评中寻找答案,记载先秦历史的典籍《左传》、《史记》中并没有找到相关线索。《毛传》就成了刺宣姜之说的孤证。再联系汉朝儒家思想的逐渐占有主导地位的历史现实,并不一定就是反讽卫夫人的诗歌吧?
从全诗来看,都是对主人公的热情赞颂,诗歌中诗人对女子发出惊为天人的感叹,卒章的“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更是直率地赞美这个女人堪称国之名媛。所以,还是有不同的声音的。明代徐奋鹏《毛诗捷》说:“通诗止“子之不淑”句明刺之,余俱道容饰之美以寄其不足,切不可明指出。”清代桐城四家点评:“旧评云:通篇只“不淑”二句是刺,余皆咏叹其美,更不补写不淑,极文章含蓄之妙。”这都是指出《毛传》认定这是一首刺卫夫人的诗歌,唯一的证据就在首句的“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除了这一句其他诗句都是极尽赞美之能事。
这首诗歌也是采用的重章叠唱的形式,一般是能相互呼应的。首章的“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对应的次章是“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意思是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在这里是惊为天人了,对应的卒章诗句是“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意思是这样的人真是仙气飘飘,是倾国倾城的美女,盛赞女子有倾城之貌。三章之中如果只有首句是讽刺显然是不太合乎常理的。鉴于此诗并没有史籍记载加以佐证,按照古人的孤证不立之说,并不能下论断。诗评家们不愿意质疑《毛传》,不知是不是因为在他们的推测中,写成《毛诗传》的毛亨与毛苌必然见到过某些证明“宣姜说”和“刺诗说”的文字记载,亦或是听到过类似的传言,而这些文献没能流传后世。后代的人们在历史信息这方面与前人确实是弱很多的,毕竟历经时间愈久流传下来的就越发少了。
如果从三章的统一来解释的话,我们把“子之不淑”翻译作:“如果连这都还不算淑女的话,我还能说什么呢?”这样诗歌三章的主题就统一了,三章分别描写了女主人翁的三副华美的妆容,而对她的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则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其实,对于宣姜,历史上对她的骂声不断,但是春秋时期,这个淫乱现象比较严重的时代,人们对她的看法并不一定就是一味批判。观卫宣姜一生,可以说是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也可以说遇人不淑。所以,她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当然也有她的不善之处,毕竟人都有劣根性。然而,大多不是她主动的选择,很多时候她完全做不了自己的主,这也是古代女子的悲剧,即使是贵为一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