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画画,能学思维导图吗。”几乎每一个学员都会这样问我。
其实,很多朋友把思维导图当成了绘画,这是对思维导图的误解。我开了三期训练营,每一个学员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都能画出自己的第一张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面前,大家是太低估了大脑的潜能。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高效使用大脑?“
我们肯定问过如何高效学习,高效工作,高效沟通这样地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问如何高效使用大脑。
思维导图的鼻祖东尼博赞在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学业压力,他发现自己越用功,记的笔记越多,成绩反而越差。他想,以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不论多么用功,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这时,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如何高效地使用大脑?
带着这个问题,他来到了图书馆,问管理员:在哪儿可以找到一本书告诉我如何使用大脑?
管理员把他带到了医学部的书籍旁边,他摇摇头,说:“我不是要做手术,我只想知道如何使用大脑?”
管理员说:“没有这样的书。“
东尼博赞意识到:如何使用大脑这片处女地还没有被开垦,他决定自己来开发。
为了弄明白如何高效使用大脑,东尼博赞博览群书,他学习了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等近10门学科,还阅读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的笔记。
他发现,达芬奇的笔记用到了词汇,符号,顺序,列表,分析,联想,视觉节奏,数字,图像,维度和整体观念等,几乎涉及到大脑皮层所有的技巧。达尔文的笔记几乎就是思维的外在呈现。
博赞认识到:如果让人类的大脑的各个物理方面的智力技巧,彼此协同工作,而不是彼此分割,其发挥作用就会更高。
改变做笔记的方式
我们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只使用右脑或左脑,而是左右脑一起巧妙协调工作。
东尼博赞发现,在做笔记的时候,只要简单的把词汇和色彩这两种大脑皮层的技能结合起来,我们做的笔记就能大为改观。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很喜欢做笔记这件事情。
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体验过,用黑色的笔做记录,再用红笔标注。重点就会更加突出,更容易被记住。
基于这一发现,东尼博赞又研究了记忆心理学,他发现我们能够回忆起所学东西的关键是联想和强调,举个例子:
我们学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老师会教我们记忆口诀,比如: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嫁给那美女,身体向前倾,统共一百斤
通过谐音的方式,让陌生的知识与我们已有知识产生关联,这样更加容易记住,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而且,我们的大脑有寻找完整的倾向。比如,我们说1,2,3,很多人会接着说出4,所以记住了123,4也会被顺着记住。
基于这一切,思维导图诞生了。
不同于线性笔记,思维导图本身是一幅由中心图,各级分支,关键词构成的图,这不仅符合大脑的完型功能,还可以通过色彩、图标等多种方式强调重点知识,并与已有知识建立生动的关联,帮助记忆。
在研究思维导图期间,东尼博赞当了轴导老师,专教一些被认为是“有学习障碍”“无药可救”“智力落后”和“问题少年”的小学生。这些所谓的“掉队分子都很快转变成了好学生,其中一些还一跃成为各自班上的尖子生。
有个女孩子,名叫芭芭拉,学校说她的智商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个。学习了1个月的学习技巧之后,她的智商提高到了160,最后以高材生的身份从大学毕业了。
有个叫帕特的女孩,曾被人认为“有学习障碍”,在她打破好几项造力和记忆的纪录。后来,她说:“我并不是学习不行,我是被人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思维导图的高效得到证实后,博赞出版了《思维导图》一书,他说:思维导图就是大脑这台生物电脑的使用说明书。
目前,思维导图已经风靡全球,被认为是21实际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我在2020年自学掌握思维导图之后,开了三期思维导图训练营,有很多学员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与快乐:
Kiki,是一名职员,每天下班后就不知道干什么,跟着我学了四十多天期思维导图后,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阅读长篇小说,她说,边读小说边用思维导图分析小说结构,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小米,是一名宝妈,她说每次焦虑的时候,她就会画思维导图,画着画着就不焦虑了。
若若,是一名律师,经常需要到顾问单位讲课,她说,每次讲课前准备讲稿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掌握了思维导图之后,她不再写讲稿,只需要画一张思维导图,讲课变得特别轻松。
Dary,是一名牙科医生,外出学习后需要整理大量的医学知识,在朋友的引荐下,她找到了我,跟我学了三天思维导图软件操作后,对庞杂的笔记进行了清楚的分类与整理……
思维导图为什么这么高效?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适应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
思维导图的形态与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结构相似。
神经元是人脑基本的信号处理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通常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接受信息后传给胞体,经过胞体整合后,再由轴突传给其他细胞。
思维导图承载信息的方式与神经元细胞传递信息的方式相似。由中心图向各级分支进行信息发散,也从各级分支向中心图进行信息聚合,通过思维发散和思维聚合。进行自然的思考,也适应大脑思考的天性。
第二:图像化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过一幅公鸡下蛋图:
一对不识字老人去看病,医生为了帮助老人看懂医嘱,画了一只公鸡 ,一个太阳️ 、一个月亮,分别代表早上、中午和晚上,然后将药盒剪下来,贴到纸上,在药盒下面画了圆圈,代表吃药的数量。这样,这对老人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该吃什么药。
网友大赞该医生的友爱,他手绘的医嘱被称为公鸡下蛋图,
即便是不识字,不会说话,一定还有一种方法帮我们记住,那就是图像化。
图像化是我们理解和记忆的关键,能让我们深刻记住的东西,在脑海里一定有副清晰的图景。
比如我们看这几个词:mango ,strawberry, watermelon
如果没学过,我们就不会知道这几个单词的意思,记住它们需要死记硬背,可是当图片呈现在我们眼前,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语言,只要有图片提示,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意思。
人是视觉性动物,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图像, 图像信息要比文字信息更加容易吸收,也能激发更多的感知官能帮助我们记忆。
就像我们看到这红艳艳的草莓,口里会泛出酸水,图像在刺激大脑的同时,同时调动我们的味觉感知,帮助我们来记忆。
再举个例子:同事家的女儿,睡前要看电视,同事关掉电视后,小姑娘开始哭闹,同事生气了,扬言要打她,她就边哭边在指缝里观察同事的动静,看她会不会真的来打。
听起来非常有趣,其实刚出生的小baby,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就是通过观察周围的图像,人的表情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
从古至今,图像化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建造一座高楼,需要图纸,所有工人脑海中都有一幅高楼的蓝图,大家朝着一个方向添砖加瓦,才有了高楼的顺利建成。
我们外出旅行,需要地图,需要导航,目的地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我们找起来会非常方便。
公共场所的标识,路标、公交标识、地铁标识等都是最简洁、最直接的图像语言。
说了这么多,回归到思维导图,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图像化。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幅图,同时,我们在绘图的过程中会用到中心图和各种图标,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有话说,一图胜前言。一幅导图绘成后,思路会变得十分清晰。日后再复习的时候,看一遍导图,便可回想起大部分内容。
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我请教了好几个人,也没弄明白,自己用思维导图分析了一遍,瞬间明了,多日的困扰烟消云散。同时,画图也是一件十分令人愉快的事,大脑在愉快的状态下更容易记住所学的东西。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图像很重要?在大脑中把记忆材料转化成图像,即思维方式图像化,对我们的记忆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全脑思维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左右半球之间用胼胝体相连。相对于整个大脑,胼胝体的体积很小,却汇集了约2亿根神经纤维。它们在左右半脑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桥梁,帮助左右脑进行信息交换。如果胼胝体被切断,左右半脑之间的信息就无法交换了。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不同,并凭借其“左右脑分工理论”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一切的渊源,要从癫痫病人说起......
癫痫是一种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的疾病,发病时人的身体会严重抽搐。
长期癫痫发作会严重影响智力,甚至导致死亡。 有脑科学家发现,癫痫病之所以会发作,是因为大脑左右半球的信号不受控制地蹿来蹿去。
如果把左右半球之间的连接切断,大脑信号就不会乱窜了,那癫痫是否就治好了?
虽然很多治疗癫痫的医生都想过这个方案,但没人敢实施——毕竟没人知道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连接切断后,对患者会有什么影响。
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一位癫痫患者找到了美国著名的脑神经外科医生威廉瓦格宁,这个患者饱受癫痫发作的折磨,恨不得一死了之。
他听说这个手术方案后,决定尝试——反正也不想活了,说不定做了还能成功。
最初医生手术切断了病人一部分胼胝体,术后癫痫发作明显减少。 之后又进行了几次手术,每切断一点胼胝体,癫痫发作就会减少一些,直到最后胼胝体被切断,癫痫也完全治愈了。
胼胝体被彻底切断后,患者的大脑就裂成两半了。癫痫是治愈了,可大脑裂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吗?
病人自己说,生活完全恢复正常,甚至智力没受到任何影响。 这个手术的成功后,又有不少严重的癫痫病患者接受了“裂脑手术”,也都恢复了正常生活。
既然大脑左右半球被切开对人没有影响,胼胝体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要知道,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组织,不会长任何无用的东西。
后来这个谜团被罗杰·斯佩里解开了。
罗杰·斯佩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致力于研究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为了验证癫痫患者是否真没受到“裂脑”手术的影响,他邀请到一些接受过“裂脑手术”的患者参加一系列实验。
在此之前,关于大脑功能,科学家们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左脑控制右侧身体,右脑控制左侧身体,右眼看到的东西进入左脑,左眼看到的东西进入右脑。
左脑有语言功能,我们之所以能把看到的东西说出来,是受左脑指挥。如果左脑受伤,人就会丧失语言功能,即使声带完好,也不能说话。
斯佩里进行的实验中,有一个实验如下:
让患者看一张图片,先用右眼看,问患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用?
比如给患者看一个铅笔,患者可以说出来“这是铅笔,用来写字的。”
右眼看到的信息是左脑在处理,而左脑具有语言功能,所以患者能够清晰地表达看到的东西。
接着,让患者左眼去看这个图片(比如铅笔)的时候,患者却说不出看到了什么。可是如果在患者面前放一堆东西,让他们选出刚看到的东西,他们又都能准确的选出一只铅笔。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右脑没有语言功能,它看见了,却没办法说出来。
这一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半球主管人的数学、语言、逻辑、分析、写字等能力;右半球则主管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能力。而用思维导图制作笔记,可以同时让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得到发挥,从而更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记忆力。
第四: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对于其他工具,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充分地进行思维发散。比如我们分别用文字,表格,思维导图来描述自己的家。
1.文字
我有一个家,家里有厨房,客厅,卧室,院子和书房。厨房里有碗,盘子,筷子。客厅里有沙发,茶几,电视和阳台,卧室里有床,玩具,衣柜和被子,院子里有桃树,梨树,牡丹和芍药,书房里有笔,墨,纸,砚。
2.表格
3.思维导图
三种方式对比,可以发现用文字描述,我们需要边读边梳理,才能清楚家里的结构。
用表格的方式,我们可以很快看明白家分为厨房、院子、客厅、卧室、厨房几个部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房间里有什么东西,可是如果我们想继续描述书房里有什么书,锅碗瓢盆是什么材质的,表格就很不方便,插入一格,其他表格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而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中心图开始,无限地发散,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神奇的是我们的大脑,而不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帮助大脑高效、自然思考的工具。
很多人认为思维导图是十分高大上的东西,认为只有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才能拥有,其实,我们真正需要克服的是在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事物面前望而却步的思想,不要用想象给自己制造困难,勇敢尝试一下,或许就会突破人生中的很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