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六岁的时候念私塾,八岁就能诵读四书五经。道光18年,曾国藩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后来又多次升迁。太平天国运动时,他组建的湘军在各种不利因素下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终剿灭了太平军,这成了他一生中值得可圈可点的丰功伟绩。
从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只是一个读书人或文人,也不只是一个官员,他还是在千军万马前指挥若定的将军。最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孔孟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标准,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治学方法》不是简单地讲曾国藩如何读书的,而是讲曾国藩是如何把读书和处世结合在一起的。作者胡哲敷认为,明清两代,能把学问运用在事业上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这本书就是专门研究曾国藩是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曾国藩由一个读书人变成一个君子的艰难历程。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谈修养,第三部分谈曾国藩治事,第四部分谈读书,四部分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道出了个人心灵和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
作者认为,要了解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就必须先要了解曾国藩的气度和学风。了解他的气度,就等于了解了他学问的根基;了解了他的学风,就知道他的治学方法。
曾国藩的气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立身为人,一是待人接物。他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他每天写日记,每天自我反省这一天的得失,此外,他还延续了古代圣贤的生活方式,把箴言警句刻在器物之上,或写成书法,放在每天能看得见的地方,时刻督促自己。
曾国藩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不仅把这些要求写在纸上,贴在器物上,而且深深的印刻在脑子,头脑中。在待人接物上,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几个简单的字来概括曾国藩的气度的话,那就是谦、恕、勤、恒。
曾国藩知道自己资质不高的特点,所以他的学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勉励自己、超越自己。他人生的座右铭就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要不断勉励自己。
曾国藩气度非凡,心胸宽阔,能责己,能容人。在学风上又不断自我勉励,对自己下狠心。正是他这样的气度与学者风范,所以这些都为他奠定了成为一位历史杰出人物的基础。
他的修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上的,一方面是心灵上的。身体上的修养就是健全体格,心灵上的修养是健全人格。这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但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他总结出了八字养生箴言,养心养身两个方面都要注意,养身方面,他注意几个细节,一是早起;二是定时吃饭睡觉;三是定时学习运动;四是每次饭后走3000步;五是睡前洗脚。这是曾国藩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养心方面,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
曾国藩一生都按照自己的要求贯彻落实。他一生虽然只活了62岁,并不算高寿,但他是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安然去世的,这一点也证明他的确做到了清心寡欲。
他在事业上磨练学问,曾国藩一生都把读书问学和做事业当作密不可分的部分来完成,最终达到位高权重,以书生身份平定大乱,这份事业不可谓不宏大。
我们通过曾国藩留下的文章、书信等可以了解到,他在各种事务上都主张立规模。治家、治军、从政、修身,都要先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大致样貌。他凡事从大处着想,从细处着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目光短浅,好高骛远。
他认为,做事的方法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事无巨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两点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一个是不怕麻烦,一个是不存意气。这样的修养,对事业规模的实现大有裨益。
曾国藩治家靠的是八字,这八字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要求整个家族勤俭节约,并且要把家道一直传下去。
曾国藩的四大读书方法
第一, 看、读、写、作。
看指的是速看,读指的是细读,速看可以让一个人的学问变的广博,细读可以让一个人深入思考,精于某一学问,两者相辅相成,此外还要勤写勤动手,遇到重点难点,拿起笔画个圈做些标记,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的空白处,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第二个读书方法是专精一业
专心指的是是拿出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种书上,只要专心,一小时的读书时间,也会让人收获颇丰。
第三个方法是求明了,不求强记。
读书最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曾国藩读书不强记,而是随时翻阅,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也理解了。
第四个方法是在书上圈点做标记,还做分类笔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笔记。
他每次看到或听到与某一类知识相关的内容,都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中。时间长了,在某方面就有了丰富的材料积累,对自己理解生活、看待世界有极大帮助。
《曾国藩治学方法》一书,把我们拉回到学的本义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找个好工作,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的治学精神中得到诸多启示,“人不学,不知道”,“活到老学到老”,做学问严谨一丝不苟。这些平常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