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看电视剧《朱元璋》之时,正好演到户部尚书吕昶长跪死谏太祖,严明废除丞相制的弊端,另选贤能为相一事。
虽然隔着屏幕,但是看那弹幕的语气,可以想见当时的场景,那位网友必是一脸得意、一副举世我独明白的表情,指着屏幕中的吕昶说道:看到没,这就是现实中的书呆子!
我要感谢这位仁兄,如果没有这句话,也就没有今日这篇文章,我回头一想,其实古往今来多少成大事者,莫不皆是书呆子。
我们先看吕昶劝谏太祖不要废除丞相制一事是否必要,丞相最早起源于春秋,名字源于秦朝,又经汉、唐、宋、元、明,其间丞相权力时强时弱,弱者时盖因开国之君认为丞相上承天子、下统各部院省府(各朝各代中央与地方划分不同,不再赘述),权力极大,需要节制,或者皇帝能力超群,可以掌控全局;而强者盖因皇帝不是昏君便是弱君,所以丞相制的存在,是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
太祖这般的明君,当然可以不需要丞相,但是很难保证后世之君皆是明君啊!故保留丞相制很有必要,从后面来看,太祖虽然废除了丞相,但是却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这个机构一直到成为内阁,地位俨然要超过丞相,所以丞相制是废不得的,也是没有办法废除的,丞相制虽废,但阁老制却又出现了。
所以吕昶坚持的这件事很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身为柱国大臣,就应当如此不计生死、直言进谏,这才是明代士大夫气节之所在。
昔日,夫子仲尼周游列国一十四年,传仁礼之大道,其间颠沛流离、甚至有时有杀身之祸,连子路、子贡都说:“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丑也若此乎?”
夫子怎么说,夫子如是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皆有说夫子是书呆子、太傻了、既然行不通换一条路不就成了吗等话,但是如果夫子另换他路或者妥协了,还有我中华千年文明吗?还有日后的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先贤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盖因他们一条正道走到黑,皆是书呆子,虽九死其犹未悔。
所以李敬泽先生在《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一文中说道:——黄钟大吕,不得不原文照抄。看不懂没关系,反正真看得懂这段话的中国人两千五百年来也没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贡原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此时的我们相差不远: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而孔子,他决然、庄严地说,真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如此践行之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数,但如此做之人,莫不成为天上闪亮的星辰,令我辈敬仰,如明代的张文忠公,在他厉行改革之时,不是没有预测到后来的祸事,但他怎么说: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又在《答山东巡抚何来山》中说:“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若但草草了事,可惜此时,徒为虚文耳。”
其实,张公不是没有预见之后的祸事,但身为柱国大臣,岂能以自身荣辱为虑,只能如书呆子般做个一了百当!
我泱泱人类文明,正因为有了像夫子、张公这般的书呆子,才显得像个文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