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零秒思考》,实在是这书名太过诱人。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几天都不一定想得清楚;若能做到零秒思考,那该节省多少思索的时间啊!
带着这问题翻阅全书,发现作者提供的方法极其简单:就是使用A4纸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是一本日籍书,秉承着日式一贯的唠叨、琐碎、碎碎念的风格,将每一步细节都阐释得淋漓尽致。
A4笔记法详解:
- 取一张A4纸横放;
- 左上角写上思考主题即标题,标题下画一条横线;右上角写日期,格式为“2018-5-4” 。
- 正文部分:每页只写4-6行,每行20-30个字,每行用连接号“-”连接。
- 要求每天写10页,每一页所花的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写的时候不考虑笔记的构成、格式、潜词造句,用自己能明白的字写即可。
- 只要坚持几个月,就能实现瞬间从宏观上看待问题,接近零秒思考。
书中范例如下图:
示例:做笔记的方法
书中,作者一再强调有疑义的也要先按他的作法坚持几个月再调优;只是我一贯的阅读手法是只选择适合自己的来践行。到底该怎么践行呢?反复思考几天,决定还是一贯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启示一:写下来,无所顾忌地写下来!
在阅读《零秒思考》前,我已有使用A4纸的习惯,正如作者所言,A4纸方便,随用随取,而且纸笔相较电子版的WORD、印象笔记等更自由随性,或写或画或涂,兴之所致,随手即得!
作者着重强调了要随时记录,且在记录时要不顾语法、句法,只要能以自己明白的字眼迅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不考虑起承转合,目的就是要准确捕捉脑中一闪而过的各类念头、想法等,作者认为很多思路是“一生一期”的,即一辈子只会闪现一次,没有及时捕捉可能就失之交臂了。
我的践行经验则是有想法一定要写下来,只有写下来,才不会在初浅层面一直绕圈,百思不得其解。写下来,写出第一层思考,才有机会取得第二层的门票;只有动笔写,才有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而随着深入记录,对一个问题会渐渐地越想越清晰,直到最终写无可写,写完了。
我的A4纸书写一段时间了,很是认同书中所述将脑中所想全部述诸笔端。但对于作者强调的随手书写,却是始终难以认同。办公室、家里做随手书写还有实现的可能,但在路上、途中亦随手书写,却是觉得难度很大。即便我的随身包可以装下折叠后的A4纸,于途中书写亦是引人侧目的一种做法,估计一人一个诧异的眼神就足以淹没我;何况既是在途中,必有待办事项,停下书写的可能性太小了。
另一方面,书中提到:一些念头若是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会在脑中一直盘旋着,久久不会散去。这一论点与前面“一生一期”的灵光灵感却并不矛盾。的确,有些想法、念头总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忿忿不平之余也常常觉得自己怎么就不能放下、放开呢?写下来,不管是多么的无厘头、多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写下来,无所顾忌地写下来,随心所欲地写下来,是一份倾述、是一份梳理,更是一份对自己的洞察、觉知;面对面地感知自己的内心,就从写下来开始!写完了,写光了,可能就放下了,此后的人生就不再就类似问题重复纠结了。
我认同用A4纸做思考记录与整理,但做不到随手书写,却又担心错失瞬间的灵感,该怎么做才合适?我自拟了简化版的随手记录:手机是随时在身的,我在备忘录里建了一个“零秒思考(标题+关键词)”的目录。每当脑中有值得记录的一闪而过的念头,就迅速地在该目录下增一份备忘录,寥寥数字即写下标题、关键词,只是为了在我有时间可以重新认真思考时,能够迅速地复想起我当时是怎么想的,碰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新方法、新思路。整个过程,大概一分钟不到。
我将并行我原有的A4纸思考方式,辅以手机版简化的零秒思考;两者并行,既不让思考在浅层,又让灵光随时记录,算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将来随着践行的深入,也许会渐渐地过渡到书中的零秒思考方式,让自己真正能够实现零秒思考、瞬间决断!
启示二:每日写A4思考笔记
我会用A4纸做读书笔记,做自己的思考梳理,但并不每天进行。书中要求:每天写十页,每页写一事。这给了我另一启发,以后我的A4书写也可以考虑类似的节奏,我做不到每天一定写十页,但可以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写一个主题。
书中有积累标题的做法:
积累标题的做法:
- A4纸对折再对折,展开即成为均分的四等份,在每一折页上写出待写标题,预计一张A4纸可以写出100个标题;以后找不到标题来写时,就对照着寻一个来开写。
我以类似做法列出了我想深入思考或者日常困扰的标题,每日晨起反思再抽取写成A4思考笔记。
对于作者要求的每页只用时1分钟写完,我不是很认同,除了日语与汉语的手写速度区别,我更希望能多花些时间认真思考。尽管“思考的质量、速度与时间的长短并非正相关”,但在我自己身上,如果思考是通过纸笔写下来,无所顾忌地写下来,那时间长短与思考质量一定是正相关的。随着书写的深入,犹如抽丝拨茧,层层将最底层的缘由、逻辑、问题呈现出来。
书中建议可以将正文中的4-6行内容再写成4-6页的A4,我的做法则是直接一个主题就是一页,分点开写,全面写出来,不够则加“续页1、2……”等。目前我A4笔记的记录时间长则一两小时,短则10分钟。一般一两小时的思考深入透彻,常常已盘旋脑中几天或数月,写成A4就是满满的几大张;短时10分钟的则一般是近期新问题,属于浅层思考,大半张A4就差不多了。我用的多是晨起时光,天色将亮未亮,正是一夜休憇后,思维最活跃最敏锐的时段。我的A4随记起源于每日反思,曾经只是作为手书给个人减压来使用的。演变至今,新成思考的方式;却是始终觉得这一份时间开销约是一日中最有价值的一段时光,既有晨间日记之光环,亦具指路明灯之耀眼。尤其短时的10分钟,自觉可比作者10页的10分钟更显得紧凑与逻辑。总之,这一份时光决非浪费与无用。
每日写A4思考笔记,我想我总是能够将困扰我的问题逐一列出,进行深入思考;也许将前半生的困扰写彻底了,以后我也会再次考虑书中的一页一分钟的A4笔记法。期待有一天达成所愿,实现真正的“零秒思考”!
什么是零秒思考?
- 所谓“零秒”,就是瞬间认清现状,瞬间整理问题,瞬间考虑出解决办法,瞬间决定如何行动。没有犹豫的时间,也没有烦恼的时间。
- 这种思考的“质”与“速”的终极目标便是“零秒思考”。
启示三:已写好的A4笔记不复阅,不整理
书中讲到,每日写10页,不用多久,必将积累厚厚地一叠A4纸。怎么整理、归纳、复用?作者的观点是:在第一次做好分类,然后并不复阅;只在三个月、六个月时,做一次总体略阅就收归档案,仅是做为自己的成长记录备存着,不查不用。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启发。我的A4纸近来也渐渐地叠厚起来了,我也曾费力复阅、分类、整理、归档,但发现效果很不好,复阅唤醒了一些记忆,但真得巨耗时却收效甚微。如果说我不吝于耗晨光用于A4思考笔记,那么我就很吝于花时间去整理、收拾那一堆的A4纸。近期,我其实已不怎么管那些A4纸的存放以及处置了,我只负责一天天地增多、叠厚A4纸,只做使用中的初级分类了。却不想,书中作者的提法真是正中我下怀!
笔记的整理与活用方法
1、平时不重新看笔记;有类似标题要写,直接重拟标题开写即可;这也符合从不同视角写同一主题。
2、第三个月时整理一次,并粗略泛读;六个月后再看一次,然后就不再看,保管起来,做为自己的成长证据,放入纸箱保存。
不用再耗时费力去复阅之前所写,只要直接开写就好。这一提法瞬间解放了我,这得省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啊;真是没想到还能这么做,而且还能这么搬上台面说出来。所谓开卷有益,这一刻真是深刻体会到了。当然,作者肯定自始至终都是这么干的;我却只是将过往已归档的材料做为翻过去的一页不再复阅,近期的文档却是一定时期内还是需要再反思的。毕竟我的A4包罗万象,不仅是思考笔记,还有读书笔记,以及各类年月周日计划等非思考物;但即便如此,仅将过去的A4翻篇亦是省了一大笔焦虑,何况将来的A4思考笔记一定是如法炮制的。
作者说六个月后仅将A4笔记做为档案存着,不知他可另有他用。我想到的则是这些耗费最佳时光写出的思考笔记,将来若有机会整合,实可作为输出的素材库!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在整理时扫描入印象笔记做电子档保存,只是我还是习惯纸质档。将来即便有用,亦是类似的纸片的重新排列组合;这也暗合我从其他渠道了解的关于纸质卡片的联想威力。
至此,关于从这本《零秒思考》中得到的启发大体是全了。感谢你的阅读,最后还是那句,如果觉得有收益,依旧建议你读读原书。只是友情提醒一句:这本日式书籍,有着日版书一贯的唠叨、重复,阅读体验极差,请务必多点耐心,可以直接从第三章开阅,最后再读前两章,这也是书中的阅读建议。期待你的阅读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