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思过
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
【原文】
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
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今译】
(韩延寿是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字长公,汉昭帝时任颍川、东郡(今山东郓城)太守,主张以礼、义教化人民。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积极采纳好的主意。
他在东郡当官三年,号令严明,办案果断迅速,结果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使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今陕西大荔)的太守。
韩延寿在任左冯翊太守时,一次,韩延寿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巡视,考察民情,恰好遇到兄弟二人为争田地而打官司,找他告状。
韩延寿见了,感到很难过,非常伤心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侥幸能充任此位,做一郡之表率,却没有对人民明白教化,以致今日百姓间发生这种骨肉之间的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郡中的达人贤士(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也倍受耻辱,责任在我身上,这全是我的过错啊,我还是自己退职让贤吧!”
于是,这一天,韩延寿推托有病,移书称病不再处理公务。他独自一人躲进馆舍,闭阁思过,关着门自我反省过错。
那两个争讼的兄弟知道此事后,无比惭愧,他们两人由互争变为互让,并且都剃光了头发,赤身(光着膀子),主动前来,到韩延寿那里谢罪。表示到死也不再争执了。
(这样,韩延寿又重新管理政事。
从此,整个左冯翊非常和睦,人们互相告诫勉励,再也没有争讼之事发生,韩延寿颇受吏民爱戴。
可惜,树大招风,身居要职的韩延寿在朝中受到御史大夫萧望之的嫉妒与陷害,被盖上“狡猾不道”的罪名,遭到了斩首的刑罚。
临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几千人都前来送他到刑场,一路上百姓们扶老携幼,攀住囚车,进奉酒肉,痛哭流涕。)
【赏析】
韩延寿推行礼义,注意礼教感化。他择善行施、公正廉洁,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在他担任左冯翊太守,职守京师重地期间,坚决反对名为视察,实为敛财的“下巡”恶习,避免奢侈浪费,侵扰百姓。
他看到兄弟争田,就觉得是自己对百姓的教化不够,把责任都归在自己身上,将“治民犯错”归结到“治者”之过,认为这是他自己的过错而闭门反省,感动了争田地的兄弟,教化百姓于无形之中。
如此对自己进行“问责”,应该令那些推过揽功的官吏汗颜吧。
“闭门思过” 关起门来自己反省过错 shut one's door and reflect on misdeeds,原作“闭阁思过”。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够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过失 ponder over one's mist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