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多数人都会,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它的含义并不普通。学习与应用是同步的。就像《刻意练习》中所说的那样,杰出不是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磨练的技巧。只有在生活与工作中将知识实践内化,才会成为自己的本领,从而真正改善生活。
001思考——学习的动机
思考永远比行动更重要。
如果做一件事情找不到方向,那么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的。
002刨根问底——学习为了什么?
不断的、不停地刨根问底。
直击心灵深处,直至敲开心灵的大门。
003“习”比“学”更重要!
学而时习之,习比学更重要。没有练习运用、没有内化输出,就称不上学。
上了十几年学,又经过社会大学的洗礼,让我随口说出10句特别触动的话,我也会脑子打结说不出。为什么呢?这表明只是停留在学的基础上,没有“习”。
《终身成长》核心内容是两种思维模式;《正面管理》的核心温柔而有边界的教养方式;《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讲事实,讲感受,讲需求,讲请求;《可复制的领导力》通过学习可以获得领导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七个好习惯积极主动、要事第一等等。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但他们也有个共同的基础核心,那就是“成长思维”,其实只要读懂其中的一本书,并且践行,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
004批判且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学习。
学习后践行的同时,一定要不停的反问且质疑自己。敢于质疑自己的投入度。
我每天固定的时间听两本书,但是听完之后也是有收获的,收获完之后呢。只是停留在耳边的收获。所以每天固定时间听两本书的投入,是不是真正的投入呢?如果换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听两本相同的书,一个星期内只听这一本书,那么效果会不会是不一样呢?
005“学”与“习”如何平衡
反复推翻,反复输入,反复输出,提高投入度。反复喝一种汤,也许会腻。但在反复的调试研究下,这个汤一定会成为百喝不厌的经典汤。就像我们爱吃妈妈做的饭一样,因为我们从小吃到大。
学与习如何平衡?化繁为简,目标单一,集中精力,反复输入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