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由于工作比较累,每次回到家,便坐在沙发上看手机,或是看电视。而我下班后,只要看到男朋友,便会做很多事情。扫地、洗衣服、擦桌子等,总之,在他面前,一刻也不能闲着。每次在这种情形下做家务,我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扫地时把凳子踢的叮当响,洗衣服时阴阳怪气地问他有没有要洗的衣服,擦桌子的时候把他的东西随意丢……先不说做家务累不累,单单是心里的这股怒气,就让我很不舒服。
男朋友这个时候,便会无心的问我怎么了。看到他的漫不经心,我更生气,有时甚至觉得他是故意气我。于是,我会制造很多看似无理取闹的事情。每当这时,气氛迅速跌至零点,两人不欢而散。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重复发生,不厌其烦,可讽刺的是,我们都在这个怪圈里忍气吞声,从来不曾静下来思考一下,为何会循环发生这种事。为何明明很珍惜两人世界,却每次都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而让人生恨呢?
转折点发生在某天晚上,男朋友打电话说想跟同事一起吃饭,回家估计有点晚。我像往常一样,听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生气,继而觉得男朋友不爱我,留我自己在家,一点不考虑我的感受。于是,简单的说了个“好”便生气的挂了电话。后来,越想越气,但已经答应男朋友,反悔又不太好。
就在生气到极致的一刹那,我突然觉得内心很孤独,异常渴望男朋友能陪陪自己。回想之前的时间,明明两人能好好沟通,好好聊天,非要找事破坏氛围,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我打开微信,把“我想你,希望你能早点回来”这句话发给了男朋友。发完信息后,内心平静,没有丁点愤怒。
神奇的是,那天晚上,男朋友比平时早回来一个小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看到我的信息,想早点回来陪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也许最正确、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让对方随意猜测。
回想小时候在家,姐姐总说我有病,怀疑我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因为小时候的任何动作,都恨不得用最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想想,应该是为了引起爸妈的注意吧。小时候爸妈比较忙,管我们的时间很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想尽办法吸引爸妈注意力,希望他们能看到自己。如果那个时候能够对爸妈讲,“你们能陪陪我吗?”爸妈的做法一定会不一样。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注,之前对男朋友的漫不经心生气,大概也是因为他的行为触碰到了我儿时被忽略的痛处,可那时,我依然不会采取合适的方法应对。
发短信事件后,我学会了正确的表达方法,每次心里再有想法,都会及时、清楚地告诉男朋友。再看到他玩手机的时候,我会告诉他,“想跟你聊聊”或者是“我们一起收衣服吧”,此时他会放下手机,陪我一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生活经历,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换位思考。师傅很早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有什么就说出来,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下次有情绪前,先想想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然后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