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级班第二次打卡。已是0点30分,躺在床上,反而睡不着了。
晚上回来听了在线第一次研讨,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张悦红老师把此书读得深刻,理解透彻,思考广泛。水心老师的3个提问,引人深思。
——阅读也好,写作也罢,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当然好,比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你有问题吗?
提问,有疑惑,才能引发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改变和成长。
只知道结论,却没有思考与行动的过程,所谓的改变是微乎其微,或者只是假象。
这也就能回答,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这是部分原因吧。
听了讲座,我的几点思考:
1、理清个人的阅读史很重要,要罗列出哪些书自己已经摸清门道,那些书还没有入门。阅读,要抓住根本性书籍。
2、允许孩子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但要为其提供此类书最经典、根本的书籍。
原来,我自己的阅读史都是混乱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反思自我,从阅读开始。
我们总恨不得让孩子读古典文学经典。但若不尊重孩子自愿,不善于引导,不就是让孩子可能越来越远离阅读吗?
2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为了赚钱和贪官职的书,是坏书,坏书浪费金钱和时间,不提升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坏书犹如毒药,伤害人的心神,也会让时代陷入泥潭中。
因此,读书的原则就是“不滥读”。不能读现在正受欢迎的书,也就是当下最流行的畅销书,要读“伟人已定评的名著”,也就是经过千百年筛选的“经典名著”。
经典名著有哪些?在金克木的《书读完了》已经列举过中国的经典名著,也就是阅读的密码本——《诗经》《易经》《春秋左传》《老庄》《史记》《文选》等,西方有《圣经》《古兰经》等,也是各国孩子小时候读的书,这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底色。
爱因斯坦在讨论古典名著时,强烈反对读当下的报纸和书刊,他认为一个人只停留在当今时代的个人思考,思想毫无价值。读经典可以让人摆脱迷信和无知。
3
一、所有的书都要读吗?非也。
孟子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尽读,不仅做不到,也没必要。书怎样读?我认为答案是——有选择的读。
小时候,尽可能的读各种各样的书,家长和老师,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的书本和选择权。每个孩子喜欢的书籍不一样,这是天赋,也是特长所在——正好可以因势利导。孩子喜欢什么类别的书,就给孩子找这个类别的经典书籍来看,帮助孩子触碰这个类别的根源。
如孩子喜欢看科幻,就找科幻类的经典书籍来看。
孩子喜欢童话,就给孩子找童话的经典来看。
……
没必要逼着孩子看大人认为的“必读书目”和所谓的古典名著经典。
否则会把孩子读傻了,还让孩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得不偿失。
二、孩子必须马上读经典吗?非也。
如此,我对自己之前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想法——
之前,我认为孩子,至少小学高年级段孩子,一定要读古典名著原文,不能读所谓的“删减版”“小学生简化版”。一来是浪费时间,读来没营养;二来是古代的孩子老早就在读了,现代孩子比古代人智力更高明,读简版没必要。
其实,古人和现代孩子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古代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是书香世家,至少也是从小就寒窗苦读,必须受这样的教育。
现在孩子,与古代孩子的文化起点不同。我,包括我的上一代,下一代。都无法在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里熏陶,也难接受系统的古典文化教育。说实话,要现代孩子,去学古代经典,必须要与时代结合,否则有些浪费。
要现在孩子学习古典文学,需要指导,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阅读,是一个方面。
而,简化版的经典名著,为孩子搭建了通往古典名著的桥梁。在孩提时,了解一点古典名著知识,入门,等孩子大些,读起来就容易许多。
这也是一个阅读循序渐进的过程。
读经典,需要方法,也需要媒介。
三、梳理反思自己的阅读史,很必要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展史与成长史。
之前写过一篇《我的阅读史》,发现几个问题:
1、我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阅读指导,零碎而随性。正规的阅读指导,从这儿开始。
2、我读的书不系统,也是零碎。因此,自我价值观和精神系统,并不完善。阅读,不仅是阅读史,也是自我构建过程啊。
3、读书,要有思考和沉淀。只为消遣或只停留表面的书与文章,只会让人越来越浮躁。
4、少看点快餐书。那种听书(15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对于增加知识、与他人谈资,是足够了。但若想提升道德品质、思想境界,解答人生困惑,获得内心宁静,非系统读不可。非读经典不可。
哈哈,就算读快餐书,如果觉得能解决当下难题,你又喜欢读。
那就去读。
要读,就读快餐书一系列的,并在这一系列书提取观点和方法,成为你自己的。日后,一拿到这类书,你就可以成功拿下,或免疫它。
若锻炼了思维、选书的能力。
若,它还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难题。感激、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