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庄子`德充符》。这次出场的是三个人,大圣人孔子,叔山无趾,老聃。
先读故事: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
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
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
叔山无趾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作为一个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恐怕还未能达到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还在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传扬于外,难道不懂得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
老子说:“怎么不径直让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可以与不可以看作是齐一的,从而解脱他的枷锁,这样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哪里可以解脱!”
浅陋的孔子
这个故事里,孔子是修为最浅的一个。孔子面对求教者,居然会说出“你已经犯下过错导致断足残废了,现在怎么还来得及呢?”这样的话,可见在孔子眼中,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读到这里,我觉得和我印象中的孔子有距离,估计是庄子虚构出来故意损孔子的。孔子哪里会这么势利、不宽容?
当然,当叔山无趾提出质疑,孔子马上改变态度,承认自己的寡陋,反过来向叔山无趾请教。孔子确是可爱,学而不厌。而当叔山无趾走了以后,孔子说的那番话,真正体现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逮着一切机会说教。可这段拿叔山无趾教诲弟子的话,感觉又拉低了孔子的形象,好浅陋的孔子。什么叫“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一定要强调人家“无趾”干什么,犯过错的人一定要永世背上这个烙印吗?为何带着有色眼镜评判人?人家好学一定是补上前行之恶吗?没有犯过错,身体没残缺就是全德之人?太自以为是了,执着于自我,骄傲至极!这是圣人孔子吗?可是从《论语》中读到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来看,似乎庄子并没冤枉孔子。
不简单的叔山无趾
这个叔山无趾踵见孔子,没想到遭到孔子的奚落。但他回击孔子的那段话,足见其比孔子还要高明,这从孔子态度改变180度也可得知。在无趾看来,有比失去的脚趾更尊贵的东西,那就是精神的健全比肉体的完好更有意义,所以他想努力保全德性的本真。他把孔子看作厚德载物的大地,能够与天日昭昭一样平等待人的高人,可惜并非如此。
无趾又去请教老子,说孔子还没有达到至人的高境界,孔子执着于名声扬天下,他没有意识到那是枷锁。孔子眼中有严苛的礼法,他想用礼法来规范世人,可是人力是有限的,他越想靠自己的力量做到越是做不到,越执着于礼法,就越出现天性自然和礼法之间的矛盾。所以执着礼法就成了孔子身上的枷锁。这是作茧自缚。
无趾认为这是“天刑之,不可解”,是啊,自以为是,就是一种作茧自缚。当然,作茧自缚不是没有意义,它是走向成熟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作茧自缚的过程,难有破茧而出的高度。孔子自己说“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破茧而出了,完美成就后世景仰的大圣人孔子。
附录原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①。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②!”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③,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④,吾是以务全之也⑤。夫天无不覆⑥,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⑦。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⑧!”
无趾语老聃曰⑨:“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⑩?彼且蕲以 诡幻怪之名闻(11),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12)?”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13),以可不可为一贯者(14),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15),安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