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冰雪译文】
孔子说:“质讷朴素多于文采斐然,会显得粗野鄙俗;文采飞扬多于见素抱朴,会流于溢彩浮华。文采与质朴相当,彬彬有礼,然后才可以称为君子。”
《礼记》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孔子曾谑骂子路—“由啊,你够野啊!”大意就是嫌弃子路真的勇而无礼,常常呈暴虎凭河之蛮力,不懂也学不进去老师的好谋而成。野就是包含“质”的粗糙粗旷粗野。
“史”是指宗庙中的祝史以及负责掌管文书者,多有闻见。包咸曰:“史者,文多而质少”。文指各种繁缛末节、错金缕彩,鞠躬应酬、三拜九别,车子开到尘沙飞扬视野外,还傻站着总不说再见。
诗经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文章学问才华横溢英才盖天。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
然后,下一段曰——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这位君子相貌堂堂,仪表庄重,玉树临风,衣服也华冠被彩,铄金和璧。“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玳瑁嵌线光彩流溢。一个高雅君子,内在优雅外面绅士,“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又具备很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玉被人格化,玉的纯粹、温润、细腻、贴己等特质被作为人的楷模,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其中就包含了这两句:“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也深情追念带给我们一代宗师传奇色彩的金庸大师。真正的君子是无声的经典默片,正如孟子所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附录文献资料】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君子也。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也。
蔡节曰:质胜于文,则失之野;文胜于质,则失之史。唯文质相济,而不偏焉,然后为成德之君子。
李炳南曰:彬彬,融和之相。文与质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实,合乎中道,是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欲人去文质之偏胜,以进于成德也。人之一身,内有忠信、诚慤(què)之本然者为质,外有威仪、文词之灿然者为文。相为表里,不可偏胜。彬彬然适相匀称,然后为成德之君子矣。由此推之,凡人心风俗、礼乐教化,皆行以实意而济之以文,斯上下通行,万世无敝也已。
朱子曰: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刘宗周曰:文与质,华实之称也。若彬彬,直是浑然无迹,适得乎礼乐之中矣,故曰君子。质胜文胜,气质之病也;文质彬彬,学问之功也。
张栻曰:文质偏胜,则事理不得其中,故必以彬彬为贵也。彬彬者,内外相济之意,非涵养深厚者莫能然也。夫有质而后有文,质者本也。然质之胜则失于疏略而无序,故当修勉而进其文,是则文者所以行其质也。若文或胜焉,则失于繁冗而没实,故当敦笃而反其质,是则质者所以约其文也。此道问学,以进于君子者也。
陈祥道曰:二者皆非中道而已。俗之好质者则曰:“质而已,何以文为”;好文者则以文灭质,以博溺心。此孔子所以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曰:“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彬彬之谓也。
江谦曰:尊德性而不道问学,谓之野;道问学而不尊德性,谓之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故文质彬彬也。
蕅益大师曰:质,如树茎;文,如花叶。还有一个树根。由有树根,故使茎枝花叶皆是一团生机。彬彬者,生机焕彩也。
云门隐者曰:此章言中庸之道也,文质不可偏胜,而有以治其身也。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讲要》《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述何》《论语新解》《论语点睛》《论语学案》《论语集说》《广韵》《四书解义》《四书驳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