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五千】早上五点二十四醒,写海拔五千,读《富有的习惯》,看到微信图标想要点开,微信图标就是触发器,它对大脑进行提示。
在群里发送打卡事宜,和学生讨论,刚开始事情比较多,三个提交通道,学生总是不明白,是我没有提前解说,自我感觉写的清清楚楚,都能看懂,实则不然。
七点多点,喊大宝起床,把她假期的任务分解了一下,按天数规定了当日任务,完成一天在台历上贴个贴纸。做数学口算计时,做完我给她打分,及时给予反馈,写到八点半,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三项任务。
赶紧吃点东西,送她去学校,一路小跑,大概一个小时多点她就散学了,跑过去和她的老师聊了聊,老师对孩子提出了很多褒奖,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关于寒假作业也询问了老师的建议,总的来说就是根据孩子的能力量力而行,有时候面对学生时的淡定从容,到自己家孩子就不一定完全清醒,此刻感受一下做家长的心情。
孩子接回家,姥姥带俩娃下去玩,头疼,酣睡了一个多小时。吃过饭,又躺在床上捣鼓学生打卡的事情,大宝不想睡觉,自己一边玩一边听西游记,将近四点起来送她去书法课。等她的一个半小时,读完了《富有的习惯》,开启了《福格行为模型》,这是关于习惯的第二本书。
不依赖意志力,不依赖奖励,只需要感觉良好,而不是感觉糟糕。好习惯更节能,降低认知负荷,有节制且清醒的生活更让人愉快。一旦基底核把某些脑细胞定义为习惯,这些脑细胞就永远都成了习惯,再也无法摆脱这个标签了。一切习惯改变的前提是先觉察它。
福格行为模型强调动机,能力和提示,却在一开始强调微习惯的改变,而反对依赖动机和意志力,让人好奇。动机和意志力很善变,要设计行为。找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比如刷牙,捆绑一个习惯,然后庆祝。这个过程是锚点时刻,新的微行为,及时庆祝。如我要养成用牙线的习惯,我在刷牙的显眼的地方放一盒牙线,用完对自己说真棒。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设计,让自己养成习惯,不依赖意志力。读书用电子书,拿起阅读器只能阅读,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关键要素。
接大宝回家已经六点多了,吃完饭陪她把今天的任务完成,一口气自己读完了《爷爷一定有办法》,读的时候她说约瑟的爷爷很好,没想到她最后写了句爷爷很爱亚瑟!原来孩子感知的大人对孩子充满耐心就是爱,多么细微的感触。
读完书一起看电影《白蛇浮生》,很精彩,连老妈都被吸引了,大宝看的很沉浸,小宝迷迷糊糊。看完收拾好,给她读了会《木偶奇遇记》,十点半睡,早上五点五十二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