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单纯的摘抄。2,写出自己的感悟。3:画出思维导图。4,联系以前所读重新整理后的体会。5,输出,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上几条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它们应该是相互交错,相辅相成的,不可拘泥于过程,而忽略其中三昧。也有很多人只是一味的读,不着一字。不记笔记,不思考,那么,停下来,好好想想,你读的是不是“假书”呢?
一:单纯的摘抄
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摘抄,摘抄不仅可以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也可摘抄其中的良言佳句。这是原始积累也是打地基的过程,抄了之后可反复诵读甚至抄写加深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取巧的方法就是抄写,抄写时须手到,眼到,心到。有此三到,如虎添翼。我积累的成语大多都是上学时无聊没事抄抄成语词典,或者随意翻翻得来的。仅名言警句就写了有几大本。
二:写出自己的感悟
写感悟,刚开始时不要求多,哪怕只写一句话也是可以的。以前我读书时就不怎么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一部分是觉得看起来不美观,且也有碍于面子的缘故。怕之前写的,自己或他人拿出一阅,捧腹大笑,岂不可笑?后来,看书有了各种软件,起初也是草草翻阅一遍,挥一挥衣袖,不留只言片语。渐渐地,写些评论,幸而有人附和,赞同或反对兼有。致使我更加勤于做笔记,说来可笑,那时,只是为了别人能够多多点赞。
三:画出思维导图
画思维导图也是整理思绪的过程。等把图画好了,自然心明眼亮,思绪也跟着整齐明了起来,可以画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可以画一些理论性的思维导图。画好会更加方便理解记忆。
四:联系以前所读,重新整理后得到的体会。
为什么要把整理单独列出作为一条呢?本来完全可以一笔带过,可是,发现有很多人只是读,即使写,也很少整理。其实,记笔记就是为了以后产出时能言之有物,自然,笔记就要勤加整理。
此时,要多读些大家,名家。因为他们的作品是经过检验的。人生苦短,光阴似箭,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寻找好书上了。这些书是要颜有颜,要内涵有内涵的,千万不可错过。看书有如走马观花,听着潇洒,其实,没甚意趣。我个人读书比较乱,没有系统的读过哪类书,都是兴之所至,信手翻来。有心理学,历史,哲学,文学,甚至玄幻,言情,网络文学等。
读什么不重要,要一直读下去,总有一天厌烦了快餐文学,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时,读书才算登堂入室,那就可以看看文史哲了。读书最开始时,是满足口腹之欲,慢慢地,对吃什么有了计较。想要寻找些适合自己营养需求的种类了。再后来,有了自己的选择,喜欢哪一菜系。读书也是如此。快餐就是网络文学,管饱,无甚营养。接下来就有所选择了,最后自成一派,也是指日可待的。做笔记时也会更加言之有物,要结合自己所思所感。
闲来无事时,要经常把笔记拿出来整理整理。不过这是一件费事费力的事情。可以分类整理,比如名言警句,妙语集锦。其中,名言警句又可分为送别,读书,哲理类等。妙语集锦可以搜集书上的,专门另外准备一个本子。另外,还有诸如成语,歇后语等,都可以没事翻翻写写,不会的重点画出来。对于没记住的可以重点记忆。
五:输出
等把这些走的差不多时就该练笔了。练笔有利于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写作方式。写作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可能坐在桌边,脑子里信马由缰,纸上空无一字。又可能文如泉涌。但是不管怎样,要坚持多写,多练。哪怕每天只是针对一事一物写个几行。要随身自带笔记本。好的想法来时悄无声息,且转瞬即逝。所以要善于抓住它。有时,写的东西隔上几天拿出来再看,会觉得写的这么好,简直不像自己写的。当然,这么说,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也可证明要多写,多练。没有什么可以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稳扎稳打,日积月累,方能量变到质变。
那么,看了这么多,你以前看的是不是“假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