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深情的胡兰成,对张爱玲而言太“有趣”了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似乎注定就是张爱玲一生的情劫。
她待他向来不同,他却是情场老手不甘寂寞:
当胡兰成挺直身子,细细读过《封锁》执意上门求见的时候,她虽一时拒绝,转念第二天便改了主意,主动打电话亲自拜访;
而胡兰成的念想在于“就算她是男的,亦要去找她,因为所有要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24岁的张爱玲不介意胡兰成有两任妻子,比自己年长14岁,依旧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人人唾弃的大汉奸,只得来一句“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空话;
转身他一路上先爱一个周训德,后恋一个范秀美,还将日本朋友的妻子,甚至张爱玲的好友苏青一 一染指,完全忘记那个最终“将只是萎谢了”的张爱玲;
甚至从不过问政治的张爱玲陪同苏青为了胡兰成的性命,登门找周佛海说情,胡兰成都用了“出入周公馆”这样的字眼去描写,其中的暗示不言而喻;
世人都说,张爱玲迷恋胡兰成源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懂她出身没落贵族却历经家庭变故的无奈挣扎,
懂她一句“出名要趁早”里的高傲和自尊,
懂她紧紧包裹下怅惘而清醒的身心,
更懂得赞颂她一直引以为傲的才华:“但我使尽武器,还不及她的只是素手。”
彼时,张爱玲像是被胡兰成完全点燃的焰火,尽情的挥洒自己的荷尔蒙和无尽的文学想象,却丝毫不知自己也落入了文艺女青年的爱情俗套:爱上了不爱自己的男人。
台湾王孝廉先生将胡兰成形容为:“千年的狐狸化作白衣秀士,手持雨伞,衣炔飘飘地走在人群之中,多情女子陶醉的是白衣秀士过人的才华和洒然的风度,而白衣秀士眼中所见女子,则是如何以女子的鲜血供养自己的狐身。”
胡兰成不断地爱上不同的女人,甚至坦荡到毫不避讳,
张爱玲压根儿也不像自己通透清冷的文笔那么果断,内心的占有欲和不甘委屈更加催化了他的魅力。
男人女人不都是这样,不爱的人灵动可爱,无拘无束,落落大方;
深陷其中的那一个,束手束脚,辗转反侧,黯淡无光。
张爱玲的清冷、决绝都给了暴打她的父亲、因钱破裂感情的母亲、疏远不理的弟弟甚至写进了自己的文字、刻进了自己的骨血,
唯有对胡兰成,纠纠缠缠的三年恋爱婚姻,她容忍护士了小周,拿钱给范秀美打胎,千里寻夫换来雨中孤独离去,再用一年半的时间去思考,还要不要继续爱下去?
这还是那个视自尊如命的张爱玲吗?
更加吊诡的是,名声才气加身的她居然敌不过一个小护士,一个女房东?
胡兰成固然怜爱那个才华横溢的张爱玲,但未必会深爱和专注于一具紧紧包裹在华丽旗袍下紧张又沉重的灵魂,他和所有男人一样,需要新鲜的、活力的、有趣的女人去和自己演对手戏。
而不是千百遍的被追问:“你的人是真的么,你和我这样在一起是真的么?”至此,她的崇拜、小心和委屈落入他眼中,已经无法激起他征服的欲望。
在这一点上,她远没有林徽因“聪明”:
林徽因曾经从美国给徐志摩发电报,说自己孤单苦闷。徐大喜,次日一早就去回发电报以示安慰。不想电报局的员工看后嘟囔了句:“先生,今天早晨已经有四位先生给这位女士打过电报了。”
原来,林徽因给好几个男人发了同样内容的电报,徐只是其中之一。
林徽因活泼爽朗,毫不避嫌,让男人们放松、着迷,不断地幻想和迷恋她的美貌才情,但内心却理性自私得要命,她在感情上的所有选择都是“利己”行为,无一例外。
张爱玲要单纯执着的多,她的眼里只有胡兰成,一旦全世界都知道你被谁拿捏住了筋骨,难免就会显得无趣和匮乏的多。
文艺女青年最常执着的就是感情,封闭高贵的自己又渴望男人的懂得,而往往这样的男人历尽千帆,是一把读懂万千女人心的万能钥匙。
倒不如自私任性一点,放开轻松一点,
他自无情去,我本无心追。
无执念,不执着,便轻灵,便可爱。
2、世俗的桑弧,如世间所有男子,配偶和爱情是两回事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桑弧啊,是和胡兰成完全相反的男人。
胡兰成巧舌如簧,桑弧沉默寡言,胡兰成轻浮放荡,桑弧严肃拘谨,胡兰成信誓旦旦,桑弧从不许诺。
有意思的是胡兰成作为张爱玲的初恋,两个人聚散离合都是轰轰烈烈,分手后他更是极尽消费张爱玲,又是回忆又是出书,张爱玲写起他也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可对于桑弧,张爱玲下笔谨慎的多,甚至把自己和桑弧的感情比作初恋:“淡淡的、涩涩的,像青柠檬水,喝在胃里紧紧的,喝过就算了。”桑弧后来对张爱玲更是只字不提,闭口不谈。
他们相遇时,张爱玲正从名门才女跌落为汉奸弃妇,似乎人人可欺可辱,她写剧本,他做导演,两人才有了交集。
他是孤儿家庭,依傍哥嫂艰难长大,克制和权衡是生活的常态和必备,因而也就更加的精明理性,他纵是欣赏她的才华,也曾倾心帮助于她,但仍止步于哥嫂对她的顾忌:写作并不是什么正经职业,况且还有和胡兰成的那一段。
张爱玲大抵也是读出了他的胆怯和退缩,所以时时提醒自己“喝过就算了”。
然而她还是在乎他的,小心迎合的,“在他面前,她自惭形秽,一块去看电影,出来时,她感到他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她照照粉盒里的镜子,发现是自己脸上出了油。——那粉盒,也是认识他之后才有的,她为他试着学习化妆。”
这大概只是张爱玲的敏感和自卑,直到桑弧后来娶了年轻貌美的妻子,她更笃定的认为是自己不够美,这对于一向注重精致的她来说绝对是不小的打击。但也可见她对桑弧的上心。
曾经朋友龚之方见这二人情投意合却无人提及,有意撮合他们,张爱玲只是摇头、再摇头和三摇头。
她或许曾经闪过与他携手一生的念头,不过是他没给过相濡以沫的机会,清高如爱玲,自然也只能就此作罢。
《小团圆》作为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里写尽了桑弧的猜忌和试探:张爱玲到底能不能爱呢?她有非凡的才华,却又是汉奸之妻,恐连累到自己和家人,她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后来得知张爱玲子宫颈折断也并未怀孕时,她自认为看到他脸上有幸免的喜悦。
她猜得没错,他自是不会多迈一步向她走来,但她仍哭着说:“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
桑弧呢?却只肯回一句:“我知道。”知道了又怎样?他终是什么情爱安稳也不肯给她。
至此,自卑又清高的张爱玲,匆匆掩埋了自己的爱,默默等待退让。
后来她笑问: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他笑了起来:已经结了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
那猝不及防的惊痛提醒着她,他不过是世间最普通的男子,只想要平凡简单的配偶和生活,至于和她的爱情,不过是过眼云烟,黄粱美梦。
而桑弧给她最后的温柔不过是提醒报社不要登发他结婚的消息和私生活,怕她读了心碎。
他还是懂她的心思的,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3、文艺女青年幸福法门:不纠结,知取舍,有悍劲儿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和桑弧再无可能后,张爱玲更是心灰意冷,加之她敏感的发觉已和当时上海的格局环境格格不入,于是离开大陆奔赴香港、美国。
在美国她遇到了赖雅,像是一艘漂泊许久的船等到了向她张开怀抱的港湾。
赖雅才华横溢而且没有中国男人身上的那些算计和毛病,他真心欣赏张爱玲的灵魂,以及作为一个东方女子的新鲜。两人在一起探讨文学、切磋写作,都感觉找到了彼此惺惺相惜的终生伴侣。
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赖雅的文学才华并不亚于张爱玲,他和美国众多著名作家都是挚友,也曾经是好莱坞很受欣赏的剧作家,甚至被刘易斯赞誉:赖雅更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由于社会理念和好动的个性使然,再加上生活压力造成的注意力分散,他的才华始终没有施展到登峰造极,也没有留下不朽的作品。
张爱玲是他晚年生活的最大依赖,她年轻大方,愿意付出,为他提供着生活供给,两人灵魂相通,绝对是不得志老才子的最佳婚姻伴侣,甚至张爱玲还为他堕胎,从马桶里冲走了四个月大男婴。
只可惜,这并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婚姻,赖雅除了精神共鸣什么都给不了她。
他离世后,张爱玲更加离群索居,因怀疑每处住所都有虫子骚扰而时常搬迁,最终一个人交待打点好身后事,孤独离世。
我们曾经都认为张爱玲标新立异,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爱和生活,是时代的新女性,事实上,她骨子里却仍旧传统、自持和内秀。
她肯嫁给胡兰成,是胡兰成最先抛出橄榄枝,两个人交心倾谈、鱼水之欢后,她便死心塌地;
面对他的始乱终弃,她犹豫不决、痛苦不堪,不能安然接受亦无法轻易放下,爱了一辈子也恨了一辈子;
与之相对的是波伏娃,她爱萨特,同样也将对方视为难得的灵魂伴侣,甚至不计较他的相貌、身高,但萨特不想结婚,情人众多。
斟酌之后,她欣然接受男人的动物性,两人一直保持着开放式的关系,各自有情人的同时又维持着相互吸引的爱情,舍弃内心的纠结,得到的却是两人哲学思想、文学著作上的成就和一生的自由与陪伴。
波伏娃曾经写到:不管怎样,我对自己能做的事充满信心,只要我有足够的力量去希求。如果我有力量一个人过日子,和从前一样,成为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喜欢自己胜过一切,首先是胜过我的快乐。
她不仅写出了《第二性》,和萨特51年来“自由情侣”的爱情契约同样为人称道,萨特在晚年时曾说:“大部分情形下,我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一直都是如此。我和其他女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属于次要的层次。和波伏娃在一起是生命的全部。”
她纠结过,但最终学会了明智的取舍,不仅能坚持这样一段感情到最后,还有一股子悍劲儿去有力量一个人面对生活。
张爱玲和桑弧的不了了之,明明是撩了情、动了心,却又受固于自尊和面子不肯放手去搏;
奔赴美国后遇到一个年老的异国知己,甘心嫁与,一片赤诚,丝毫不怜惜自己的付出。
她外表精致时髦,似乎永远是清高的独立女郎,内心却住着一个渴望爱、渴望忠诚专一的小女孩。
现代如徐静蕾,却看得通透清醒,和王朔走不进婚姻,没关系,豁达开朗的做朋友也未尝不可,他能完全拿出自己的资源去帮助老徐成功,老徐亦能开开心心地买房给他住。
而且不仅王朔,老徐几乎可以和所有前男友做朋友,她理智又现实的面对感情和男人们,没那么多矫情的思量,反而收获多多。
可我们还是偏心张爱玲的。
爱她的睿智和真诚,爱她的自尊和敏感,也爱她的勇敢和懦弱。
这些都促使她取得了文学上的天才成就,即便没能帮助她在男女情爱中抵达真正的智慧,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我们明白文艺女青年的软肋不过是沉迷多年不愿醒来的美梦,也知道理智现实不失为更加高明的生活智慧。以张爱玲的资质,她本可以不让华美的袍子爬满蚤子。
但,我们仍旧爱她,或者更加心疼她。
她不见得不明白什么是更好的归宿,却依旧做出了如今我们都看得到的选择。
这才是张爱玲,我们深爱着的张爱玲,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