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死亡”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对死亡特别好奇,可能是看的听的故事多,就想亲眼看看人死了是不是真的成了鬼。
还记得那是4年级的时候,听到同学说有一个老奶奶死在田野边上了。心情很复杂,有些害怕,有些好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害怕。下课铃一响,立马和几个同学朝着田野飞奔过去,在我去到时,边上围着好多人,那个老奶奶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似乎是走路时突然倒地过世,边上还有两个竹娄和一根扁担…
那时候的我对于死亡并没有太多害怕,之后的几天脑海都是那个老奶奶一动不动的样子,死亡于我的定义就是:一动不动,再也不会动。
再次接触死亡
大二下学期的那天上午,在上电脑课,突然觉得心很不舒服,回到宿舍之后妈妈抽泣着给我打来电话说:“外公走了,走得很安详…”
顿时,我忍不住的大声哭了起来…我还有好多问题没有请教外公,我还没有出去工作赚钱孝敬外公,我还想和外公聊一聊孙子兵法,因为我看不懂,我还想和外公聊聊天,尽管他语言表达有障碍…
一大堆的“来不及”从脑海冒出,心里满满的悲伤,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原来悲伤到一定程度,哭是有声音的。
宿舍的人被我吓到了,但从她们的反应里我感觉到更多的是她们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外公去世我会那么伤心。但那时候的我并不懂得,世上没有感同身受,你的亲人只是你的亲人,在他人看来和其他无关的千千万万人一样,都只是普通人一个。
是的,每个人都很普通。
外婆也离开了
而在同一年,外婆也去世了。外婆的去世让我更难以接受。
在外公去世不久,外婆检查出胰岛癌晚期。大二的整个暑假,我不去玩,不去做任何事,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外婆,将对外公没有的陪伴,都花在外婆身上,似乎想弥补些什么,那两个月对她的陪伴比从小到大的陪伴都多。
外婆最喜欢打麻将,为了凑数陪她,不会打麻将的我竟当下就学会了。因为是癌症晚期,我们知道时间不多,都尽量的满足外婆的所有要求。她血糖高,我们不想限制她饮食,于是在每顿餐前给她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都由我来负责注射。从小就害怕被扎针的我,一直觉得扎针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但在那时我学会了用最温柔的方式给外婆扎针,尽可能的减少她的痛苦,但癌症晚期,又怎么会没有痛苦。
记得有一次外婆情况突然严重,需要住进医院,那天刚吃完晚饭一会,外婆突然吐血,看着一口口的血从她口中吐出,我们所有人都吓坏,我跑出去喊医生,在医院走道边跑边大喊“医生、医生”,害怕没有及时找到医生,医生来晚一会外婆就会离开我们。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喊…
回想起来,真是像极了电影里的场景,而电影不就是生活的写照吗?而人的一生也会像电影一样,有开始就会有结局。
什么是死亡?
小时候,我们一去到外婆家,还没进门就大声喊:“阿公,阿婆,我们来了,哈哈。”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些记忆,在每逢节假日都会浮起。记忆中的外婆永远都是在厨房或者后院的菜园里,而外公,则永远都是坐在书桌那里看书或者看报纸。而那一幕幕画面,尽管我很用力的去记住,也渐渐模糊…
后来的我对于死亡的理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从此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想他们,只能通过回忆,能回忆的都是过去的一些旧事...
死亡,就是只能活在过去的回忆里。
向死而生
在外婆离开了之后的那段时间,我成了另一个我。我开始不贪玩,不偷懒,不逃课,开始拼命的学习,曾经学不进学不懂的知识,在那段时间竟都开窍了。异常的专注,让我学什么都事半功倍,那时的我似乎带着外婆对我的期望,成了另一个自己。
可能是经历了亲人的离开,面对死亡,我发现人力是那么渺小,我开始珍惜生命。
人,要经历过某些事情才会懂,生命的可贵是在于你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时候。多少人一直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过一天是一天,但是这浑浑噩噩的一天对于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人总有一死,而临死前有遗憾、有愧疚、有害怕的,往往是因为觉得活得不够,或者说,没有活出自己想要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既然死亡是只能活在过去的回忆里,那么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努力的创造一些美好的回忆,尽管以后回忆这些的不是死去的我们,但是美好的东西,永远会被别人记得和说起,而对于死去的我们,虽死犹活。
从这刻起,珍惜生命,好好爱自己,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