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关于成长,似乎每一步行动之后都会有所关联。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读书可以看见更远的道路,是呀,会读书的人才是懂成长的人。
以前提到过的读书方法:拆书篇(21)——如何做到每天读一本书?挑战过的每天一本书,而现在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在玩着读书,其实真正意义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聚会一群爱读书的人,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读书人的社群,而这个社群将聚焦更多的读书玩法,我们要做的就是“玩坏”读书,和一群喜欢的人儿。
2015年是社群元年,可是2015年还有几天呢?许多人或许又将兴致勃勃的来制定属于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其实这还不如行动起来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对呀,计划要做的,但是要记得行动哦!
八月份发起的坚持成长棒棒团,如今伙伴们也越来越熟悉,也开始有了内部的一点文化的东西。10月份的时候做了的读书群,也就是我们的这个栏目,每周一书,没有刻意的推广,没有强力的推荐,只是在慢慢的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今两个月过去了,我们也真正的要开始新的玩法了,因为已经过了群的新鲜感,而现在也是淘汰人的好时机。所以今天一起来谈谈关于书的社群。
当所有社群都在筹备如何直播更多的微课的同时,我们却在忙着做自己的社群文化,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社群总是要经历从0到1的历程,我们不必去追寻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不用刻意买个微信群助手然后直播各种能够连接到的一起资源,我们只分享最具价值的东西,只做最适合我们的社群。
展望未来,读书社群可能会在一些层面会颠覆现在的读书会:
第一,革了出版社的命;
或许这也是一些出版社在做自己的社群的原因,因为就拿互联网的发展,或者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说,很多产品的竞争对手或许是我们看不到的,这或许也是跨界的好处,就像360安全一样,做的是安全,可是慢慢就有了浏览器,就有了软件管家,就有了安全手边,然后老周现在又开始做手机了,你能说他们只是在单纯的做手机吗?就像小米,是手机吗?还是智能生态的平台呢?一切看得足够远的企业家或者企业,其实从一定程度来说都是在做好当下的基础上然后小步快跑的。所以社群,书的社群,会对于出版社造成极大的“杀伤力”。就像罗辑思维的罗胖通过微信卖书一样,这是互联网思维和社群的最好的体现,还有吴晓波,或许他们看到的还不止这些,因为当我们看到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的时候,其实那已经成为了过去。所以移动互联网的社群,在很大程度上会取代出版社。
第二,社群对于创意空间的改变;
似乎每一个社群在发展不下去的时候都会转变到书友会什么之类的,好像一个读书会真的很好办似的,但真的是那样吗?我所期待的社群对于创意空间的改变其实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进的,一方面是我们有自己的读书社群和读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连接更多的人来做分享,涨人气;第三块我们还可以搞点读书创意周或者创意月,还可以做点新书发布会之类的,当然这里的线上和线下是需要协同的。
第三,社群,用模式和平台的互联网思维快速迭代;
这个迭代不仅仅是在书的社群规模上,还会在质量上行成我们独特的优势,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玩转这个平台,至于提到的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我们眼界和格局层面的一次瞭望,看看我们究竟能够看到多远,我们究竟可以做点什么。而提到的快速迭代,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于我们的读书社群的一个展望,是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对于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
第四,我们的产品是人;
做有规模的社群,只在书的层面,其实我们需要的就是要“掌控”一个人的思维,说白了也就是找到真正爱书的人,真正喜欢读书的人,然后汇聚起来的社群,而这个是需要开放的,不仅仅是说因为一定的组织框架而圈出几百人,几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而是在一定层面来和这一群书友交朋友,然后交流观点,用更多的交互来打造属于我们的自组织,而这个自组织以人为核心,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能够具有共同的成长速度,然后用这个速度来提升我们的品质,而这个里边其实最主要的就是那份对于自己成长的在意,就是我们要习惯的积极主动。
第五,书社群,这是我们人与人的连接器。
其实从前面四个点来看,我们主要是做了这样几件事情,有产出,或许会革出版社的命;有线下空间,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汇聚起来;有移动互联网化的东西,然后产出“人”,最后用神奇的文化将这些人一个个连接起来,而这份连接更多的是交叉连接,就像一个立体的网一样,或许这才是社群最大的价值。也是我们最终要来做的。
社群,打开另一个读书视界。
是呀,用社群的方式来玩转读书,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读书,是知识人员的汇集,是传播知识,是产出知识,还是加工知识,所以我们不简简单单的就是在读书。读书的视界好大,因为我们有足够大的世界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