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毕业于心理学专业,一直在从事心理教学的工作,也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由于冥想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9年,在家人的推荐下,他参加了博格大师的冥想工作坊,感受很好,由此开始进行自我练习。到了2023年,他终于如愿参加了博格大师的冥想TTC培训课程,在精进自己练习的同时,还能一探冥想理论的究竟。
出于专业的特殊性,Pan还曾接触过正念冥想。当被问及瑜伽冥想与正念冥想的区别时,他认为,抛开背后的哲学理论,只谈习练的过程,二者很像父与子的关系。
瑜伽冥想更像父亲,正如博格大师教授的瑜伽冥想,让他感觉更贴近于冥想这件事的本质,当冥想发生时,是练习者内心中自然而然发生的状态。在练习中,博格大师说得最多的是,“保持安静,等待它的发生。”他的引导语很精简,只是带领练习者静静地等待,慢慢让该发生的发生。
相较而言,正念冥想更像是孩子这种身份,但它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念冥想很讲究节奏与流程,包括从关注呼吸,到身体扫描,再到对于内在情绪的觉知,对于念头的觉知。这其中,引导语至关重要,无论是一位老师对练习者的引导,还是老师把引导语录下来,请学生跟随引导语练习。
从练习者的角度去探究,二者带来的练习感受也有差别。练习者只有认可了瑜伽冥想的理念,才有可能进入到冥想状态,而那种冥想状态不仅能给练习者带来情绪上的放松,还能让练习者进入到一种更深的状态,一种难以用语言去清晰形容的更深的状态。
Pan觉得,这种更深的状态与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相似。高峰体验是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创造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体验。
正念冥想似乎更容易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针对性也更强。毕竟,现代人讲究效率与效果。通过正念冥想的练习,在引导语的带领下,练习者可以一步一步去体验,感受到情绪的缓解。即便引导语是机器录制的,只要引导词精准,练习者的感受差别不会太大。
瑜伽冥想则不同,会更考验引导老师的功力。博格大师本人的引导,与其他老师的引导,能带领练习者进入的深入程度会截然不同。
Pan更倾向于瑜伽冥想的练习方式,这个练习也曾帮助他度过人生中尤为焦虑的一段时间。那时,他感觉自己不会被轻易卷进焦虑的情绪中,能把这种焦虑的感觉先放到一边,让生活持续往前走。
同时,持续的冥想练习,也有助于他更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师这种身份。
“冥想练习,其实是让我跟自己相处的最好时刻,让我时刻保持觉知,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样在工作中,我才能较为中立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不会把自己的情绪或问题带入咨询中,避免咨询方向偏离原本的轨道。”Pan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