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小秘秘
“谦虚帮助我出风头,自卑推动我取胜,而德行却引导我欺压他人!我用和平手段打仗,又以大公无私的手段满足一切私欲。”
这一句深刻简明地道出了加缪这本《堕落》的主旨:人的灵魂的双重性。加缪在他的其他作品如《西西弗神话》、《局外人》和《鼠疫》中奠定了他的“荒诞哲学和反抗美学”,其故事性和哲学性都统一指向他的“荒诞”中心。反观这一本《堕落》,对个人而言,较之前面提到的三部作品反而在阅读难度上更大。它采用独白式的叙述手法,意为一篇个人的赤裸裸自白,通篇随处可见两重矛盾的混合和自我辩白。
01 投入或漂浮
加缪在文章的前篇将叙述者让·巴蒂斯特塑造成了一个高尚谦虚之人。 他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一视同仁地接受丑的或美的,弱小的或强大的,自由的或约束的,热爱生命。为人谦逊善良,不骄不纵,作为律师也从不逾矩,为弱小辩护、为正义辩护。使读者及巴蒂斯特本人都深信这样一个人物是热情谦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并对之投入了无尽的热情。文中有一句他因此十分满意的总结:我事事如意大概多多少少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对他投入的回报。
“人就是这样,他有两副面孔:他在爱别人时不能不爱自己。”
巴蒂斯特不难发现,他并非完全如自己所作所为那样,是个表里如一的人。偶尔他也会忍不住暴露出人性恶的那一面。实际上,他对于生活各方面的关注仅仅浮于表面。他爱别人的同时也更多地在爱自己。
他略尽人事,只为了让自己获得不错的声誉和便利,并让人为他所用。“为了我幸福,被我看中的人就不许有自己的生活。”
不妨提一提:我从未真正以为人间百事值得当真。
你不能说他不投入生活,完全置身事外;你也不能说他毫无人性,完全置若罔闻。他只是一个“中性人”,时而投入时而漂浮。
02 自由或罪过
巴蒂斯特曾认为,他的职业能带给他一种无拘束的自由。罪犯因为犯罪而付出了代价,而他本人为他们进行辩护,不仅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同时,他也能付出他的情感和才华,并得以发挥他自己的天性。能顺应自己的天性,无疑是一种幸福。
这样一种精神式的自由是个人式的,无拘无束的,甚至它是如此纯个人式以至于在实际上并不妨碍他人。
但使得巴蒂斯特困扰和痛苦的,恰恰是这特立的个人式自由招来了敌人。“对我怀有敌意的,多半是跟我有一面之缘而我却不认识的人”。他们嫉妒和愤恨“我”的过于自由自在,和由此带来的在行动上的无拘无束。
由于大多数人仍行动、精神受限受苦,相较之下,你的自由不可能再是一种奖赏,更像是一种罪过。而你本人也因此将痛恨和逃离这充满责难、孤独和艰辛的自由。重归于大多数,成为失去自由的一人。
03 堕落或辩护
不难看出,标题“堕落”也即形容文中巴蒂斯特行为的堕落。他并非是个表里如一的十足的善人。他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惺惺作态,也会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故作深情。他的行为里无不透露着我们所形容的,“这个人堕落了”、“这个人变坏了”的气质。
一旦被人识破他的“伪善”面具,不可避免的将会是一场接一场的审判。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有这样一句话:“本人为避免更为严重的侮辱,一般会自取其辱”。
在被施加更为严重的侮辱和审判之前,巴蒂斯特先进行完整的自我审判。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再也没有什么可审判你的了。同时,他以大众皆有的毛病作为指控自己的罪证,自己犯下的不过是天下大多数人都会犯下的事情而已。
他巧妙机制地将矛盾弊病普遍化,让人们哑口无言。毕竟,此刻对他进行审判也即对自己进行了审判。从此,这弊病和堕落将不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人之常情的问题,那么,巴蒂斯特这场为自己的辩护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他将继续合理化地做着“堕落”的行为。
04 思考
在本书《堕落》这里,似乎没有看到加缪提出明确的反抗和斗争,有的只是一种展示,一种对人性两重性的发现、思考和探索。人究竟该择人性的哪一面?是这一面还是那一面?或者是兼而有之?
在此,我想引用赫尔曼·黑塞《荒原狼》里的几句话:
“实际上恰恰相反,两个灵魂是在太少。哈里运用原始的‘人狼论’,双倍地欺骗了自己。 ”
“人不是固定的、持续不变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