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不知不觉宅在家里上网课学习已经两个多月了,孩子们的学习由新鲜、好奇到轻车熟路,再到渐渐倦怠,一些问题慢慢的就显露出来。从寒假至今,由于疫情的影响,孩子们和家长们的“亲密相处”长达三个月,开心、快乐的日子里家长们也不得不面对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各种疼头的问题。尤其是复工、复产之后,少了陪伴和监督,孩子在学习上的惰性越来越明显,家长们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免不了有抓狂或者炸毛的时候。理解,理解!通过与家长们的沟通,我了解到大家也都有头疼的时候,好在,大家也都能用智慧和耐心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让我很受教,也跟家长们学习了不少。
其实,每周我会跟孩子们视频聊聊天,关注他们在家的情况,总体来说,班里的孩子们目前状态还算可以。之所以突然写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住在隔壁单元的孩子。虽然同一楼层,但我不认识他,听声音,我知道是个男孩子,大概在三年级的样子吧。关注这个孩子是因为我经常被隔壁屋子里孩子妈妈的打骂声、吼叫声给吓到。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在午休或者工作时候我被骂骂咧咧的声音惊到,我呆呆的坐在书桌前,听那孩子哭声,觉得有点痛心,但我却无能为力。这个孩子真的很可怜,母亲的大吼大叫无非是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题写错了、作文写的潦草等,全部都是因为学习的问题。孩子调皮、犯错吵也好,打也好,我都能理解,谁小时候没挨过打,挨过骂,也属正常。只不过这些吼叫似乎有点频繁,母亲对孩子的指责和谩骂很刺耳,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也不知道这位母亲事后是如何面对孩子的,只觉得很痛心。我不由的开始思考:作为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靠吼,靠骂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吗?
“不要让情绪成为控制孩子的武器。”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要求孩子不要大吼大叫,会强迫孩子不要发脾气,并且将孩子发脾气,使性子当成故意捣乱。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却常常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大声吼叫,甚至企图用体罚、拒绝的方法来铲除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不能明白家长的苦心,结果是孩子发脾气的次数和强度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甚至变本加厉。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到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是人就会有情绪,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情景、人物和事情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有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孩子是孩子,但孩子也是人,一样有宣泄情绪的需要。在众多关系中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多都是成年人,我们会选择性的释放自己的情绪,这取决于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唯有孩子是例外,他们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关心则乱,越宝贝,越会出现失控的情况。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却往往会忽略情绪带给孩子的影响。很多时候,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作为第一时间出现的情绪往往会起主导作用,引着我们去宣泄,让我们对孩子大声吼叫。
我们也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成“特殊”或者“不允许”的存在,因为这是他们自我意识成长的一种正常和必要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一点情绪,没有一点脾气,那才是需要注意的事情。当孩子捣蛋或者发脾气时,我们要能接受它们的这种行为,唯有接受才能应对。可事实上,很多家长并不能接受孩子有情绪,发脾气,他们会采取压制的方法,这样孩子的顺从和妥协并不是自愿,而是因为害怕收到惩罚。这会影响到孩子能力的发挥,使孩子不具备批评和抗争的能力,会表现出无所适从,自我价值感弱。
人的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父母第一次大声责骂孩子的时侯,孩子总能被吓到,甚至吓哭,但是次数多了之后,他就习惯了,每次吼叫的过程中他的注意力其实在游离,根本没有听。而且,在吼叫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一紧张,大脑就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逃过一劫”“如何结束”上,根本不会真的去思考自己的问题,父母也就白费口舌了。这也是经常对孩子吼叫,却没有效果的原因。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你对他大吼大叫,他将来也会对别人大吼大叫,这会使得孩子在与人交际中出现问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交不到好的朋友。
“管教孩子要温和而坚定”
父母管教孩子,关键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这个时候核心问题在于家长,当我们的看到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多一份耐心,去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的,并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许就能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能释放很多负面的情绪。
有的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做。只要在这个时候父母学会放下身段,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是很好的办法。孩子犯了错,比讲道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另一个选择。有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他非要这样做,而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做。不能总告诉孩子“不行”“不可以”“不准”,要指出一条可以的路给他走。
“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
家长也不要用自己情绪和看法来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建立规则,进而让规则内化成一种习惯。这样,不管是对家长的情绪还是对孩子的行为都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孩子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才会有真正的爱和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下的管制和暴力。
“孩子有试误和承担责任的需求”
孩子的天性充满好奇和探求,有时候父母们也苦恼,孩子老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再怎么吼叫也没有效果。这个时候,在确保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并承担后果,让他们经历和体会自己“自食恶果”的滋味。孩子切身体验后,才能深刻领悟到父母的教导是多么的正确。
孩子听话和顺从并不需要强迫和吼叫,他们在生理上就具有听话的因素。孩子们愿意和可亲可近的人在一起,并模仿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正当的要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那么他们的教养就不需要采取强迫的手段。“教育不应该着眼于压制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行为,而是应该记立足于重新创造一种孩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适应。”必须严控和矫正的行为是不诚实、残忍和自私,而不是所谓的任性。权威式的教养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它应当局限在“必要”限度之内,而绝对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教育原则。
家是个充满爱、温情和自由的地方,是个有温度的地方。孩子和父母之间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我们应当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而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要让孩子知道,家人是可以依赖和信任的,父母是可以沟通和倾诉的。当然,父母也是良师益友,孩子需要一定的惩戒,但是要理智、适度、有理有据,让孩子信服而非惧怕。吼叫、发脾气是最没有底气的教育方式,平和的父母才会教育才会更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