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原理》有感(一)
一位书友在晨读中分享了大学教材《美学原理》中的一段话,是通过惠能和神秀的两首偈的对比,来呈现克服主客二元对立、达到“心物不二”、超越“自我”之后的“真我”是什么样子。我很惊奇一本教材里能讲如此高维的知见,也很好奇这跟“美学”到底有什么关系。于是就买下了这本教材来读一读。
在此之前,我关于美的认知是一种体验,因人而异,我所能体验到的美,别人未必能体验到;而我看不懂的画意,也大略是因不在一个领域,知识储备太少而无法感受。我的审美仿佛是一种孤芳自赏,静坐听溪流,闲暇沐心音,只属于我一个人。
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美是什么”,就将我的体验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原来我的审美的过程,就是将自己融于事物、融于环境的情景交融,是超越了“自我”的有限天地、超越了自我与万物的分离之后,达到“心物一元”的呈现。
想起小时候家乡的一片三五株桃树形成的桃林,桃花开放的时候身处其中,落英缤纷,溪水潺流,静立其中,身心愉悦,无限延展,那种美妙和宁静无法言语,至今不能忘怀。感受“美”的我,创造了一个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活泼生动、宁静自成的灵境。这就是美。
在这感受美的过程中,我得到自由和解放,与周围同在,不再分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原来离我也并不遥远。在那一刹那间我触摸到了宇宙万物相连、万物一体的真实。这也是我当时感动到不能自持的原因吧!
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观赏者的发现、照亮、创造、生成,所以审美者拥有着无限的创造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受自然壮阔之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下子带回炊烟袅袅、人景相映成趣的情景交融之美;听《广陵散》古琴曲体会到力量的冲击、情感的悲壮……书中对于梵高的画作《一双鞋》的赏析,让我深切感受了审美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是如此丰满、完整。我仿佛为我的审美情结寻到了“根”,在美的体验中我感受到了自由和解放,回归精神家园的安定。这种心流涌现的时刻,是对生命深度的觉知,是人生境界升华的时刻。
再回看惠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人常常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之中,作为自我,意味着与世界的不同和分离,这种分离也意味着处于不断焦虑之中——这是人类的困境。就如神秀眼中,有“教授师”的相,有“五祖座下大弟子”的相,心有分别,患得患失是难免的。惠能的偈就消解了这样的分离、对立,让心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无心”、“无念”,“心物不二”。
要达到“心物不二”的境界,对“美”的体验就是途径之一,看见刹那真实,感受完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