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旅游,就是明知道某个地方可能很坑,但一定要亲自被它坑才死心。
某种程度上,婺源就是这么一个很坑的地方,不信你看,它的景点名字都是什么小李坑、大理坑,加上物价高、景点分散交通不便、门票贵、人太多、过度商业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婺源人,我都觉得相当坑(虽然本地人去任何一个景点都不需要门票)。
2013年我带几个大学同学回家看油菜花,虽然全国各地都有油菜花,但婺源的宣传做得好啊。
因为早过了花期,我们只看到绿油油的油菜籽。当时《泰囧》余热未减,买错火车票、7天把我们预定好的房间给别人、绿皮火车把我们扔半路,4个女生翻过栏杆重进站长办公室要身份证和车票的我们,用生命上演了一场女版《人在囧途》,加上时间太赶、花费远超预算,疲惫不堪、人超级多,最后我们回武汉的旧厂房边看油菜花去了......从此我轻易不提带同学来婺源玩的事。
2016年,死性不改的我又带同学来婺源玩了,而且选在国庆期间,然而历史并没有重演。
和同学逛景点的前一天,我一个人在村子里穿梭。我附近的村庄属于非景点地区,和人头攒动的景区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的时候,村庄热热闹闹,虽然也发生男盗女娼的事情,邻居之间拌嘴怄气,但人气非常旺,保持着还比较朴素的样子。后来村里通了马路,年轻人就渐渐少了,村里马路加宽的时候,村里就只剩几个老人,随着这些老人陆续离世,村庄开始像墓地一样沉寂。
虽然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但我还是感到失落惋惜,不仅是因为我的童年和记忆被抹杀,更是为文化传承的断裂。比如建筑,传统的徽派建筑是这样的:
但现在为了居住方便,以及更低廉的造价,到处都是这种伪徽派建筑,比如我家:
现在的房子只有徽派建筑的壳子,内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甚至连连壳子也没模仿好。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砖雕、木雕、石雕早已后继无人,更别说徽派建筑精髓的天井、小窗户。
另外古老的风俗和文化也在分崩离析。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讲当地的故事、传说、谚语、童谣,有些故事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西方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常让我惊叹世界的共性。有些充满智慧与趣味,还有些虽荒诞不经,但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共鸣。
电影《路边野餐》里有一个情节,大卫卫送陈升去河边坐船的时候说,河边有野猴子出没,为防止受到它们伤害,要在手肘处绑两根木棍,木棍抵住猴子咯吱窝,猴子忍不住大笑就会放开人。
奶奶跟我讲的故事也有相似的情节。某条偏僻的山岭上住着一群鸡贼的猴子,只要有行人路过,它们就会抓住行人的手臂然后放声大笑。于是人们以后经过的时候,就把竹筒套在手臂上,猴子抓住竹筒后以为抓到人,闭着眼睛哈哈大笑,人趁机逃走。
虽然婺源的旅游业发展得并不算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迅速衰退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死得慢一点,让千疮百孔的传统文化还能保留那么一丁点。
因为旅游业的缘故,存在了几百年的明清建筑得到修缮和保存,每个村最宏伟的宗祠也继续发挥作用,特色小吃也有人在吃。另外这些地方可以免受工业侵袭,给中国多留一个环境没有被破坏之地。
我并不在乎江岭的油菜花有多好看,范爷的《我不是潘金莲》在婺源取了几处景,作为一个徽州人,我只希望徽州灿烂的文化能够得以保留,至少消失得慢一点,等我有能力后为它做一些什么。
文化传承断裂的不仅仅是婺源,几乎全国各地的地方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很庆幸这个地方有了发展得并不怎样的旅游业。最后一天我们去篁岭的时候发现一丝惊喜,我觉得篁岭是婺源规划得最好的一个景点。
首先保护修缮得很好,几乎没有后来新修建的伪徽派建筑,底下几千年的香樟和红豆杉也在,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用青石板铺成的台阶走起来很带感,一切都非常原生态,可以说人文、自然景观并存。
另外村里没有各种令人厌恶的旅游纪念品和小商贩,垃圾桶、路灯这些细节设计做得很好,独具匠心又体现了婺源特色。这天主要看,所以没拍什么照片.......也许这可以做一个参考,如何合理地开发旅游景点,让人去了一次还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