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一个听上去这么高大上的词。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经典著作及宣传中,这绝对绝对是我们需要培养出来,且一定是对自己及他人都有好处的品质。要是有人夸我们慈悲,即便脸上能掩盖住那份窃喜,谦虚的说着“哪里哪里”,心里也一定乐开了花,一股骄傲与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而我们认真的去观察一下现实生活,就会发现真正的慈悲没有想象的那样普遍,更随处可见的是慈悲的冒牌货。
慈悲的冒牌货
居高临下的关怀:当我看到你陷入困境时,我对你关怀备至不假,可心里隐隐有个声音,会觉得我比你厉害,我比你好,你连这点小事都扛不住。
基于恐惧的关爱:当我与伴侣吵完架,明明还在气头却去安慰心情不好的伴侣,只是因为害怕别人议论我冷酷无情,或害怕失去伴侣的爱。
与他人受苦保持距离的关心:当我看到你的痛苦时,因为应该表现出慈悲而去关心你,实际上却关闭了心门,不带任何的情感与投入,生怕你的痛苦会影响到我。
没有底线的包容:当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着相同的错误,并且伤害到了他人,还一副菩萨心肠的包容,并为你的行为找借口。
极度恐惧冲突:当你已经严重的侵犯到我的利益,内心的愤怒都已经沸腾了,还满脸笑容的说着“没关系,没关系”。
不加区分的关怀:对方明明又在扮演受害者角色了,明明又在用小女孩的技巧讨爱,还不加区分的扑上去,其实是更加纵容了这种行为。
……
害人不浅的灵性信念
我们会这样做也是基于一个流行到想让人发吐的灵性信念“所有人都已经尽力而为了”。这个信念很好,起码能让你在对对方的行为咬牙切齿时,马上平静下来,并感受到身体的放松,感受到自己的同理心与心胸开阔,充满了大爱,那自我感觉真是倍爽。
但这也带来了不少的副作用:害怕别人觉得我们不够善良或者不够灵性,只能当个无法说“不”的老好人,而且脸上还得挂着嘴角上扬,眼睛笑成一条缝的爱与慈悲。(仔细观察,灵性圈里绝对不缺少这样的表情)
上面所谈到的都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盲目的慈悲,是畸形的慈悲。其具体的表现还有:
不敢表现出愤怒,相信慈悲就必须要温柔,更害怕会让他人不爽;
不惜一切代价的回避冲突,以“慈悲”与“宽容”之名逆来顺受;
用司空见惯的灵性术语为他人的病态行为找借口;
别人冒犯自己或让自己不高兴时,还感激对方给了自己一个“自我检视”的机会;
……
而这种盲目的慈悲的产生也与另一个风靡灵性圈的概念有关,那就是“我们不应该评判他人”。这个观点在很多灵性教导中都被提及到,以至于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
可事实上,作为人我们就是会评判。这么多年,即便在那些教导并被学生奉为“不评判”的灵性导师身上,我都能常常不经意的嗅到“评判”的味道,即便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在践行并且表现出“不评判”,可在他们的内心与头脑中仍然是在评判的。至于见过的那些开悟的上师,因为没有机会在他们身边生活过,所以也不清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是在评判的。
Anyway,“不评判”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完美目标。况且,评判本身并不是负面的,评判中其实常常藏着可以让我们去学习的道理,这也是所谓的“建设性批评”,是我们在成长中非常必要的反馈。
所以,让我们卸下“不能评判”的盔甲,而是更具辨识力的去看待我们所处的场景。要知道,如果某人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我们会心生评判,这说明我们还能明辨好坏是非,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反应,是我们道德天性的自然而然的回应。
概念不清的“木马程序”
我们会陷入盲目慈悲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概念不清。比如:
将“愤怒”误认为是“攻击性”,
将“力量”误认为是“暴力”与“伤害”,
将“评判”、“批评”误认为是“谴责”,
将“过度的纵容”误认为是“包容”,
将“灵性应该”误认为是“道德的成熟”,
将“要有爱”误认为是“容忍他人的所有行为”,
将“错误的容忍”“避免冲突”误认为是“灵性的”,
……
请一一检查自己
盲目慈悲也并非面目可憎
虽然说盲目慈悲会把我们打造成虚弱的受害者,让我们没有力量采取必要的对峙与行为,让我们唯唯诺诺的活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假象中。
但也不要因此而太苛责自己了。毕竟,我们表现出盲目的慈悲也是出于善意。想要与人为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意图。
况且,我们也常常是出于生存的考虑而学会了盲目的慈悲。比如说,当我们还是小孩时,面对父母的虐待,如果反抗或者说“不”,往往会遭来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更安全的做法还是做个好孩子,为他们的孽待行为找借口。只不过,这种策略对于成人的我们已经不再奏效了。
发展出真正的慈悲
认清盲目慈悲以后,我们就可以去学习去发展真正的慈悲。我们需要去学习辨识力,也需要把头脑里这些混淆不清的概念搞清楚,不要让这些病毒再危害自己的大脑及行为。
而且要看到真正的慈悲可以是非常严厉的。例如“禅宗的棒喝”,“文殊菩萨手持的利剑”,就是一种有力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砍断幻象,清醒过来。
也正如慈爱的父母,当小孩行为偏差,无法无天时,你需要严厉的制止;有时候看着自己孩子的受苦,即便心如刀割,想要去替他承受,但也要“狠”下心让他们去经历自己的生命历程;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的成长、成熟。
思考题
1. 你是否会一些盲目慈悲的行为?如果是,是什么行为呢?你在周围的身上有观察到哪些盲目慈悲的行为呢?
2. 你对慈悲是否也有一些误解呢?如果有,是与哪些概念混淆不清了呢?这些混淆不清又给你带来哪些影响呢?
3.“所有人都已经尽力而为了”,“我们不应该评判他人”等信念给你带来哪些正面的影响,又给你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邀请你的留言与分享,有些问题不写下来,不分享出来,真的就在脑袋里变浆糊了。
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