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老店”
“某地唯一店”
“某频道推荐本帮第一”
当这些招牌在队列如长龙的网红店开始外司空见惯,人们也开始更热衷于寻找市井深处的所谓“美食”。其中不乏口碑佳品,但滥竽充数者更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美食纪录片,数不胜数的自媒体安利,让网红“美食”的天平逐渐经历从独特口味到数据利益的倒戈。
利益链的操纵者们深知,人们对故事的渴望远大过美食本身。当代人需要的是在熟人当中,即使无聊也不能尴尬冷场的谈资;是朋友圈里,一张宁可从众也不愿落单的“美图”。相比之下,口味早已被摆到了最后。千篇一律的油炸香脆、火热麻辣、爆浆甜腻麻痹着人们的味蕾;由炫耀和参与感带来的短暂却巨大的满足淹没过了人们的觉知。
所以,即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蛋烘糕,人们也要给它赋予点蛋烘糕之外的意义,哪怕它没有。举个栗子,这是成都太古里旁一个爷爷在卖蛋烘糕。不知是爷爷形象里的岁月感带来的误解,还是网红自媒体骗取流量的技巧。总之,这个爷爷火了。直到有一天,另有自媒体询问爷爷“卖了多久蛋烘糕?”“你的蛋烘糕有没有什么秘诀?”
这个爷爷的诚实,让他变成了同之前“卖了多年蛋烘糕”的形象截然不同的网红。这何尝不是当代人对当代人的自讽?到底是味蕾的麻痹还是精神的荒原?当代人并非真糊涂,只是承认很难。用这个爷爷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懒”。
的确,两个小时可以刷一集综艺,里面的明星,里面的活动可以在一场派对里变成一个小时的谈资和整个下午的游戏。而同样两个小时,学不会一种乐器,背不了几首诗,聚会想要换一种模式需要的时间成本太高。于是大多数当代人早已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宁肯舍弃一个人的狂欢,也舍不得放弃一群人的孤独。所有人互相依赖却又互相抛弃。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源头,就像下面这则统计一样,只表明了有多少人失眠(甚至这个数据都值得怀疑),但还是没搞清楚为什么人们会失眠。
精神荒原的本质是什么?当代人的佛系代名词背后,是否是继“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之后的一种“超存在主义”,抑或“超虚无主义”?
如果创始之初宇宙果真是一片混沌,那么可以说混乱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人类文明只是这混乱之中的一种局部秩序,其本质仍然脱离不了绝对的混乱。所以感觉到生活的无序很正常。那当代人更大的焦虑与无序感是否是因为我们的秩序正在土崩瓦解呢?我认为还没有。
我想,把人类文明比作这宇宙中无数种秩序的倒金字塔中的一座颇为合适。从金字塔顶往上,各种元素建立起越来越多的联系,即更强大的秩序。但金字塔越往上,建立秩序的元素量也越来越大,这本身又构成了新的无序。所以人类文明在绝对的无序里,经历着更大的无序与更大的有序式的渐进循环。但这渐进的尽头,到底是以无法忍受的无序告终,还是可以达成一种停滞的平衡,抑或绝对的有序?我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