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特别没有艺术细胞。
但最近我却开始对文物产生了兴趣。
原因呢,就是央视3套最近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
央视,有趣?
对,还真有意思。
节目设置成三段式剧目:
先请中国9大博物馆的馆长挑选3件他们的镇馆之宝来打擂台。
然后请来了李晨,段奕宏,张家辉之类的明星来演绎这件文物前世的创作历程故事。
最后请现代的专家来解读这件文物现阶段的一些科研成果。
比如第一件国宝是故宫博物院馆长推荐的《千里江山图》。
在前世故事情景剧中,李晨扮演宋徽宗和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再现《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
在后世故事中,专家用技术还原这幅12米长卷的作品是如何分成五个步骤,一点一点创作出来的。
更神奇的是,创作这幅作品的画家王希孟当时只有18岁。
这幅画是他唯一留下的作品,他画完这幅画之后,从此再无踪迹。
传说,他太喜欢自己的这幅画了,于是走进了画里,化做江中一叶扁舟的船夫。
2.
我喜欢小说和电影。
但我从来都是爆米花式的享受,只知道好厉害,但是你要让我说哪里厉害,我说不出来。
而让我开始去学习如何理解一个电影和小时,起源是一个讲学视频。
讲课的人是台湾的许荣哲,这段视频在优酷上你可以搜到:《许荣哲的微影评:这三年(杂物小姐)》。
我之所以会找到这个视频,全是因为我在读完《小说课》之后,很好奇这个是谁,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人我从来没听过,于是我就百度,顺带找到了这个视频。
这支铁达时的广告篇叫《这三年间》,只有3分钟的长度,看完,许荣哲问完了我一个问题:这支广告片,你能提30个问题吗?
什么?!
30个问题?!
好吧,我承认一个问题都答不上了。
于是这支只有4分钟的视频,许荣哲先生用了40分钟的时间来讲解。
文学有一部分的功能,就是在讲如何去呈现,如何去挖掘哪些人们没有讲出来的话
原来电影的语言是这样的。
原来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电影的语言,都有着故事没有讲的话。
比如第一幕,为什么影片开头要这样?
这个画面和电影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给你,但是如果你开始发问了,你的人生会有一个微妙的开始。
3.
为什么提出问题之后,原来一模一样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呢?
同样是一直钢笔,我们觉得是用来写字的,为什么狗狗会觉得它是磨牙棒呢?
同样是一本书,有的人觉得是鸡汤垃圾,有的却说是用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呢?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概念,大家既陌生又熟悉,叫“心智”。
心智,就是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
说专业一点,心智就是我们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的能力。
熟悉,是因为这个概念,我经常听到。
陌生,是因为我们只知道,我们不知道知道之后怎么做。
4.
我们今天一直在讨论“视角”这个概念。
视角就是你如何看。
一幅画, 你怎么看?
一本书,你怎么看?
一个人,你怎么看?
要看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
看一幅画,你可能需要学习艺术家的视角;
看一本书,你可能需要学习写作者的视角;
看一个人,你可能需要心理学家的视角;
想在一个行业里成为顶尖的人才,你需要学习间谍的视角: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使用信息。
视角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你要自己去学的。
5.
怎么学呢?
跟人学参加培训;
去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学;
网上查找资料学;
当然还有最经济的方式,看书学。
“经济学,心理学,量子物理,佛学,哲学,商业,经济学,管理··· ···”
我经过过去两年的阅读积累之后,我现在发现我深度研究的领域越多,越容易让我产生交叉灵感。
我最近还在学习写剧本。
我的目标当然不是小说家,但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具备了剧本视角的时候,我再去写我的文章,写我的课程文案,我会知道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激动人心”。
6.
回到我们的主题,如何喜欢上这个世界呢?
我觉得,喜欢是因为你懂;
而要懂,就得去掌握这个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
那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世界上这么多专业知识,我改去掌握哪些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根据自己的兴趣就好了,你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
喜欢是我现在判断自己是不是要学习的唯一标准。
那怎么知道才是自己喜欢的呢?
嗯,多试试,然后如果你发现有些事情下面3个标准你都满足,恭喜你,快去深度学习吧。
我是小六,我想和你一起喜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