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智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事实如此:
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智商就具备了上升的条件,当我们把某个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与行动之中之后,智商就开始事实上拉升 —— 可若是不应用,不行动,生活无改变,而那智商不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你天天都看得到,有些人在行动,有些人无所事事,于是,有些人的“智商”天天在攀升,另外一些人的智商永远保持在初始的水平 —— 当然,相对来看,必然是在不断“跌落”,因为水虽然涨了,船却沉了。
事实上,我们早就定义过聪明(其实也就是所谓“智商”的表现):
脑子里有多少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
再进一步,我们把概念及其关联当做自己“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用来不断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更新甚至替换旧的概念与关联;与此同时,启用元认知能力不断审视整个操作系统的有效性…… 事实上,这就是所谓“智商”的运行机制 —— 挺简单,也挺清楚。
操作系统跑起来,底层是概念与连接,上层运转的主要是什么呢?两样东西:
价值观
方法论
我们的概念定义都很简单直白: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
你可能早已经想到了:
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
方法论决定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这个专栏的读者,绝大多数已经体会到“智商提高”的整个过程。从开始了解“注意力”这个概念的定义,到价值观的形成: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到选择上的更新,再到后继的行动,比如,“不那么在意所谓的热点新闻了”,再到“开始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而后,生活必然发生变化,因为选择发生了变化,行动发生了变化。
再比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期”总是更有价值的考虑因素。于是,概念上我们深入理解了长期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长期”这个概念与很多其他的概念关联起来,比如,“判断知识是否有用的时候加上一个维度:长期”;再比如,“赚钱”这事儿也一样要加上“长期盈利”才更有价值…… 进而,我们更新了关于长期的价值观:长期的更好;这还没完,我们还有各种相关的方法论开始“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活在未来,既然如此,我们要想办法知道长期究竟有多长?哦!原来可以通过专注、行动与努力,把自己的“长期”变得比别人的“长期”更短一些…… 厉害了!
今天我们想要研究所谓的“智商”。智商是什么?有很多种定义的方法,其中有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定义:
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解决问题”,也是很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智商高的表现……)
于是,我更容易接受这个论断:“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里有妥协:就算有一部分是天定的,也只是少部分……)于是我们的价值观更可能成为这个样子:
认为学习与行动比天分更重要(学习与行动是大部分的成因,而天分是少部分的成因……)
于是我们的方法论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我们更容易接受之前提到过的事实:
刚开始肯定做得不够好,做得多了,做得久了,就会慢慢好起来 —— 至少好到足够好的地步……
于是我们的选择变了,我们的行动变了,于是我们的生活变了:我们开始变得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不学习、不行动的人的看法 —— 他们的看法不可能是对的嘛!
说了这么多,其实相当于过往内容的一个提炼或者总结。那有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可以用来提高智商呢?有!我们是有方法论的人嘛 —— 起码,即便是在没有方法论的时候,也要一直琢磨方法论究竟在哪里?
很简单:调整关注焦点 。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一张著名的图片。你把注意力往上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一个少女,你把注意力往下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个老太太……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刚开始你只能看到一个形象,多看一阵子,你竟然就可以同时看到两个形象…… 我们的大脑很神奇。
很多的时候,在一些小事儿上,只因为关注焦点不同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巨大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很多,讲出来最令人震惊的可能是这个:
人们在选书的时候关注的焦点非常不同。
乍一想,选书、买书、读书,这是多简单的事儿啊!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常常在封面设计上,在书名上,还有的人关注焦点在腰封上,看“哪些牛人推荐了这本书”…… 甚至有些人的关注焦点在书的价格与页数的比例上,估计你听过这样的评论:“这么薄的书,咋卖这么贵?!” —— 他们买的不是知识,而是纸张而已。
两分钟讲清楚,让你把关注焦点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
看版次
看印数
看出版社
看参考文献列表
…… 这些东西,常常在书的最后几页。多次再版、多次重印、每次印数更多的书籍,相对质量更有保障(虽然不是绝对);而在选择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作者认真罗列的参考文献列表,能让你看出他对一手资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任何(或者有很少很少)参考文献列表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抄袭和搬运……
书,可是要读进脑袋里的东西啊!怎么可能稀里糊涂就选了,稀里糊涂就读了,稀里糊涂就信了呢?可惜,真的有很多人,活了好几辈子(比如 35 岁就是 5 辈子了),竟然一直没有调整优化过自己的关注焦点,于是…… 那个惨状你自己想想吧,我就不花笔墨描述下去了。
其实,“调整关注焦点”,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我们不断说的“打造价值观”的一个实践方法论: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采用不同的价值观去研究某一事物(或者任务);
调用元认知能力去分析不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选择,以及那选择的后果;
经过比较,选择长期效果更好的那个价值观……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段比我当年在课堂上长期授课,更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智商”了 —— 为什么我会如此感受?
因为那个时候我天天都得干一件事儿: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他们可以被分为若干类的话,那么每一类人看到的各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有我自己的“授课评判方法论”:
看一个老师是否会讲课,就看他是否有能力在同一时间里,让不同种类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而这个过程中,本质上我只做一件事儿:“调整关注焦点”。不是“我觉得问题在哪里?”而是,“他们面对的在他们眼里究竟是什么?” 刚开始是很容易困惑的,“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想什么!”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最初的笨拙渐渐消失,各种灵巧逐步“自动出现”,在课堂上,甚至可能只因为学生一个细微的表情,我都猜得到他的困惑究竟来自于何处,又基于他怎样的底层思考……
于是,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
经常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暂时把关注焦点从自己身上挪到他人身上),绝对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当然,很多人把这个叫做“情商”,我个人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个概念。
相信我,试试就知道了,效果奇佳。
请回顾我们对智商的另外一个定义:“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 解决问题 的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我眼里,所谓的“情商”,其实只不过是 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 的能力 —— 换言之,所谓的情商,也只不过是智商的一种,于是,智商也好、情商也罢,都是可以习得、可以培养、可以进步,甚至可以“精进”的,不是吗?又,如此看来,所谓的“情商差”,本质上不过是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动机、有欲望、有情绪、有思考、有反应的人来看,而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机械物件来处理而导致新问题产生…… 于是,经常刻意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观察、感受,当然会“自动”提高情商…… 又当然,在我眼里情商这个概念没必要存在,反正都是智商。
事实上,任何一次的“操作系统”升级,都是底层“价值观”的升级,不是吗?而价值观的升级,最终表现不过是你的“关注焦点”从原来的某一件事儿上移到了现在更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儿上而已。
最初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有人当老师,告诉你“你原来关注这里是不对的,你应该关注那里”;然而,更为重要的能力难道不是“我如何才能确定关注哪里更好”吗?如果经过多次摸索(其实就是多次的关注焦点转换试验),最终有根有据地确定一个更好的焦点,那么你就可以当老师了:告诉别人,关注这里更好,理由如下:一、二、三……
这才是今天的重点:
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试验、试错,最终选择出来的……
这里还有更深入的关键:
每一次的选择,都多多少少有点风险:万一还有更好的呢?
再一次,绝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这样“不可能做到 100% 安全”的地方追求“100% 的安全感”才导致了后面无穷无尽的尴尬。
分解一下:
面对知识、面对实践的时候,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总是会有更好的选择。
“总是会有更好的”,意味着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 否则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在继续发展呢?
这是一种战略性思考: 短期来看可能有最好的,长期来看只有更好的 ……
虽然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然而,站在当下,关键在这里:“现在我知道的最好的只有我现在能想到的这个!”
即便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可若是连我现在想到的这个我都没试过、没做过、没做好过,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到了这里可能显得“有点绕”,所以请耐心:
提高智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整关注焦点”,而这背后,实际上还是“价值观的调整”,如果智商真的提高了,本质上来看就肯定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运转中的操作系统,上层主要是两样东西, 价值观 和 方法论 。
以上我们用来“提高智商”的方法可以表述为:“不断尝试调整价值观,最终找到更好的价值观” —— 这就是“提高智商”的方法论了。
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应该放在“如何做”(即,方法论)上去,因为“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等等,确实都是“做”出来的,不做,什么都没有。
所谓智商,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1.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3. 再往上则是践行……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正在运转着的“ 操作系统 ”,我们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换旧的概念,在它们之间不断建立更有效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研究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通过不断践行,反过来刺激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
电脑都可以不断升级呢,我们凭什么不能?
思考与行动
1. 长期,几乎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除了我们的专栏里已经提到过的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之外,你还要把它与哪些重要概念清晰准确必要地关联起来?
001、长期还可与元认知能力相关联。元认知能力是长期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002、长期的刻意练习,概念清晰和关联后,还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并且让自己通过练习后,不断的升级,升级指导践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003、长期的练习自己的选择能力,不断的积累选择的能力和质量。
004、长期的看得见别人的好,感恩每一个小确幸,把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2.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因为阅读我们这个专栏,你的关注焦点在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对你自己的生活影响都有哪些?
001、我的关注焦点发生了很多变化,注意力关注,放弃安全感,付费就是捡便宜,元认知能力,抱怨,这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注意力调整:以前注意力我会关注在家庭琐事,老公的发展,自己未来的前程的焦虑中,而现在把注意力调整到每日的个人成长,专业学习打造上面。每日早上5点左右起床就开始学习,到每天晚上23:00结束,除了工作,孩子陪伴,偶尔处理琐事,其余的时间都是满满的学习和收获感。以前担心老公外遇,担心自己年老没有经济收入,担心自己老年后被儿女嫌弃,在注意力调整到成长和学习上后,整个人是被满满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替代,谁还有时间去瞎操心那些琐事。
放弃安全感:我曾经,把儿子玩手机的监督权把控在手上,经济大权和家庭琐事也掌控,女儿的学习生活都想要一一照应到位,老公还更是亲手亲为的把营养餐做好放在冰箱,这些行为意识是,我在为所有的家人做这些事情后,家人才会觉得我很重要,每做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我的手后,我会觉得我知晓一切,一切在我的掌控中,我就有安全感了,其实掌控的越多,人越焦虑,也很累,因为没有那么多精力。学习放弃安全感后,我把焦点调整到自己的学习上,儿子玩手机,说好规则就按照规则来办;儿子如果做的好的地方,就给予金钱或者是温情奖励;女儿的学习我放弃安全感,交给哥哥辅导,生活上教会她自己洗漱流程,生活小细节注意,婆婆那里我把每月生活费给她掌控,也明确的告诉她我很忙要学习,家里的事情就拜托她了。
付费就是捡便宜:我以前对自己挺抠门的,因为能走路肯定不坐车,能坐车肯定不打车。有时候会为了便宜2毛,而换一个摊位买菜,想想自己真的是太不把时间当宝贵的财富了。当了解付费就是捡便宜后,不仅自己能用代步工具更快速的完成,我一定会花钱解决。在女儿学习上,我请了更专业的小老师:儿子来辅导女儿数学,花费是100元一学期的辅导费,这个对于我来说完全是小钱,但是为我省出来的时间可以一大把,而且亲子关系还得到了提升。
元认知能力:在这个能力获取之前,我是不动脑子的人,是实话。学习这个能力的时候,没有弄透概念,而且自己连续2天的作业质量都不高。为了能跟上小组的进度,连续3天不断的复习这个概念,并且去搜索如何提升自己提问能力,回答的能力。目前,自己在思考自己问题的时候,还有观察别人出现的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启动元认知能力,提出至少2-3个问题,而且问题能问到点子上,我觉得从不会动脑,到能出问题,并且提出准确的问题,这个是非常大的进步。
放弃抱怨:以前我是爱抱怨的人。但是现在把关注点转变了,我不再抱怨,而是换个角度去看对方做这件事情的善意。比如,今天儿子在厨房不让妹妹端盘子,而且很不耐烦,我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儿子是不喜欢妹妹,他脾气真差,甚至会说他2句;但是,我会站在他的立场,很温柔的告诉妹妹,哥哥是暧男,他是怕你烫伤了,你要知道哥哥是好意喔。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对妹妹越来越上心,也在朝暧男方向发展,好开心。
002、这些关注点变化后带给我自己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家庭更和睦,儿子更懂事越来越开朗,女儿也越来喜欢上数学,而且还会主动的要求与我一起做数学,婆妈找到价值感后脾气变小了,而且对家里的事越来越上心,对我也越来越关心。公公在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对我也是赞赏不已。自己在关注点转变后,自己变化最大的是,把曾经鸡毛狗碎的事情,焦点转在了成长上面,而且也在为成长率的事情做准备,每一天的收获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动力感非常的饱满。
3. 今天的文章里举了“好老师讲课”的例子 ——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给你提个醒:实际上,写文章和讲课没什么区别,并且写文章面对的是更多的受众。建议你回去读读3月13日关于写作的文章,再读一遍,或者多遍,看看你脑子里会冒出怎样的新念头?
001、“好老师讲课”的例子还可以使用到亲子陪伴的过程中。
女儿辅导作业的时候,现在采用设身处地的站在她的立场来看问题。比如概念不清,我会问她:这个概念在书上哪里呀?站在她的立场去想书上找答案。当找到概念的时候,她会因为慌张,概念不清楚,我就把概念一字一句的读出来,如果女儿还没有了解,我就告诉她,我来写写是不是会更加的清晰这个含义了呀。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逐渐的了解了,女儿其实并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聪明,她和我在学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一样的过程,她概念不清,所以会把规则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东拼西凑,概念关联不起来,就会这道题做好了,下一道题就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会和她一人一个本子,一人一支笔,边做边找书上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相互探讨这个题是如何做出来,如何能快速的做出来。当女儿做出来后,我会给她一个大大的100分,因为能从她的行动和眼中想要得到一个认同,我也会在语言上表扬她,今天很努力,做对了几道题。
002、成长率也是一件前期时间花得最多,后期花费越来越少的事情
有成长率的成长才是最快的成长。作一个有成长率的成长和写作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
写作在前期会花大量的时间把打磨自己的潜词造句,也会打磨自己的框架,更会在日积月累的写作中,累积更多的优秀作品,最终让写作成为一个系统产品后,达到后期时间越花越少,但是收入是持续收入的。
有成长率的成长,在前期是需要把”财富自由“,”注意力“,”安全感“,”资本“,”抱怨“、”活在未来“、”长期“、”给自己打工“、”需求“等这些基本的概念不断的清晰,并且让几个概念之间不断的产生关联,更要在产生关联后,不断的“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等等,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价值观,直到找到最好的价值观。就像写作,写作过程中先写好,再来修改,直到修改成好的一篇文章为止。
当价值观与方法论不断的进行升级后,成长的倍速也是其他人不能相比拟的,自然,越成长,成长率越高,成长也就越快,后面的成长收获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