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从方志集成到音乐民族志的历史进路
原文摘要: 人类学民族志经历了从业余民族志到科学民族志再到实验民族志的演进, 研究方法从“摇椅式”收集到“参与观察”再到主客位叙事的转变; 西方音乐学也从业余的“异国情调”的音乐记录到实验 室音体系比较(比较音乐学)再到关注文化研究的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 , 而我国的民族音乐 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 从方志性的音乐集成编纂逐步走向音乐人类学学理, 走向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深描” ,进行着音乐民族志方法的实践和探索。
马凌诺斯基以田野调查写就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奠定了科学民族志的研究范式; 现代实验民族志企望通过田野实地考察催生“以他观我”, 从田野观察的“浅描” 走向格尔兹文化阐释的“深描”。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给音乐学研究以极大的启示。 伴随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反思,欧美音乐人类学的实验民族志不断的实践, 而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研究也在进行卷帙浩繁的音乐集成工种中 探索和实践了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这些新范式体现为逐渐出现的与音乐集成志书并行的现代音乐民族志上。
一、业余科学实验:人类学民族志的序进历程
民族志是对异地人群见闻描写的著述,也是居于田野调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类学和人类学家安生立命的看家本领。民族志则是人类学家成长不可或缺的标志。业余民族志虽说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许多异文化见闻的游记和风俗的志书,如来自于殖民地官员、传教士和商人等关于海外民族的奇风异俗和奇闻轶事的记录。这些业余民族志书写是游历者随意和自发的兴起使然, 有别于学者研究性的专业指归。19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人类学界对民族志这 一知识生产载体和方法进行反思,即非欧传统文化 以及非其历史传承文化能否在文化相对主义的前提 下被客观描写。马凌诺斯基去世后出版了他对土著 充满厌恶和对田野工作厌倦的日志《一本地地道道的日记》,给“科学民族志”当头一棒。而德 里克·弗里曼对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结论截然相反的调查和研究 ,加剧了人类学 的危机, 以及 1978 年爱德 华 · 沃第尔 ·萨义德发表《东方学》,对人类学的声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使民族志客观 描述的观念遭到怀疑,导致人类学理论受到根本性 的挑战,遭遇空前危机。
救人类学的是格尔兹为代表的解释人类学, 解释人类学就是“各种民族志实践和文化概念反思 的总称” 。 解释 人类学以 1973 年出版《文化的解释》中的“深描” 和 1983 年出版的《地方性知识: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的“地方 性知识”为武器,拯救人类学界摇摇欲坠的严峻 现实和民族志书写的表述危机,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阐释和维护民族志的地位。反思使科学民族志走下了神坛。探索和实验还没有结论,也很难会再有唯一的模式成为范本,因此探索和实验还具有合法性,还将继续进行。
二、比较描述阐释: 西方音乐 民族志的人类学步履
民族志描写的对象是人, 音乐学描写的对象是 声音,而音乐民族志的描写对 象不仅是音乐,还“超越了声音的记写而去表现声音 是如何被接受、制作、欣赏和流传至其他的个体、族 群,去描写社会和音乐的各种过程”。可以说音乐民族志是民族志与音乐学 的结合,是在田野工作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对人类音 乐活动全面的记录描述; 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学的音乐文化的民族志。西方音乐学研究有着自己的传统, 早期音乐民 族志是来往于殖民地等海外的游记、日记和殖民档 案资料里的音乐民俗记写。民族志学者的录 音而有时音乐者也亲自披挂上阵,直接采录民俗声 音,进行声音比较,以期归纳出人类音乐的普遍规 律, 因 而 产生 研 究 音乐 的 学 问———比较 音乐学。1885 年发表了埃利斯《论各民族的音阶》是比较 音乐学开始的标志,奥地利音乐史学家阿德勒发表《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及目标》正式提出“比较音乐学”概念, 而真正实践“比 较音乐学”的却是德国人。
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1950 年出 版《民族音乐学》一书,提出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标志着学科发展转型的新阶段。由于切合当时 这种以民族文化整体关 照为视角的音乐研究的思路和实践,导致 1964 年出 版了内特尔的《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和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两部民族音乐学的经典著作, 引领了民族音乐学的进一步发展。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流方 法论亦步亦趋的跟随人类学的脚步,由于从事音乐 研究的特殊人类学家和特殊音乐学家的特殊知识背 景和特殊方法好恶, 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和风格的 分化和融合显得非常的复杂多样。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人类学方法合理论受到 怀疑,民族音乐学也在思考学科方法上谨小慎微, 从 “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再到 “音乐 人类学” , 表征着学科发展的比较(Comparison)-民族( Ethno)-文化( Culture)三个阶段, 体现着从注重比较到注重描述再到注重阐 释方法的转变。但小心谨慎地记录着“他者”音乐, 力图客观地描写独特族群或区域音乐文化的“民族 志报告”。格尔兹的阐释人类学拯救了人类学 的危机,也给民族音乐学带来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1980 年代 1990 年代是阐释音乐的民族志蓬勃 发展的时代,也启发了音乐民族志的发展。1978 年 [美] 保罗·伯利纳出版《姆比拉之魂》,被称为音乐民族志的范本。至此, 音乐民 族志的著述基于描写、注重解释已是重要特征。 西方民族音乐学的从比较音乐学的音体系关 注,到注重客观描写(浅描)的人类学民族志实践, 再 到强调阐释的人类学方法的音乐民族志追求,以文 化阐释(深描)为重要价值取向的现代音乐民族志就 成为普遍认可的方法和模式。
三、方志集成音乐民族志: 我国 民族音乐研究的人类学转型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来说,民族音乐学是舶来品。萧友梅、王光祁等人是中国人正 统接受比较音乐学的先行者。但是,直到 1980 年南 京艺术学院举办“全国第一次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 会”,才标志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正式确立。方志是我国传统记述地方地理文化的志书, 西 周的“采风”到 1920 年代初的“北大歌谣研究会”民 歌收集,着力点不在音乐上。1940 年代陕北(如延 安“民歌研究会”,1938)和国统区(如重庆“山歌社” , 1945)才注意了对民歌音乐的收集和研究, 1 6传统方 志性的民歌采风成果才开始从文学性的歌词开始转 到音乐的记录上, 也使地方民歌以选集(集成)的形 式开始了方志性的整理。
当前我国的音乐民族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 当于人类学的科学民族志,如“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 究计划”项目中的系列民族志专著成果; 另一类是相当于人类学中的实验民族志,特别是洛秦的《街头音乐: 美国社会和文 化的一个缩影》,俨然以游记见闻的方式叙述研究对象,一反全知全能第三人称的隐身叙述,以第一人称 限知视角的“我”参与观察,加入口述纪实的内容, 成 功地择用叙事语体对繁碎的街头音乐(俗文化)进行 研究,实为实验音乐民族志的典型代表。随着集成任务 的完成,民族音乐学者的工作目标就得很快从集成 转移到民族音乐的深层次研究上。民族音乐学研究 不但要关注民间民俗音乐, 也要关注城市大众的通 俗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得 益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启示, 而音乐民族志的发 展也汲取人类学民族志的给养, 音乐民族志的发展 也跟随人类学的发展而具有相似的阶段特征。考察人类学民族 志和音乐民族志的演进以及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研究 的人类学进路,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音乐研究的 人类学建设。作者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发 展,适合于研究者各自课题需要和个人风格的音乐 民族志会异彩纷呈,把中国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 的建设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