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话“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所以,“我”绝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他一直处在变化之中,而“我”所经历的一切体验都是“我”成为“我”的方式与途径。“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正是因为我有过的那些体验。
而体验从何而来?
如果“我”从不敢突破“我”的边界(不论这边界是自己设置的,由社会主流价值观设置的,还是由权威设置的),那么“我”的体验就只能存在于很小的一片区域,无法突破,无法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小时候的“我”与长大后的“我”并无本质区别,而长大后的“我”与老年的“我”也无本质区别,因为体验被局限,所有体验都被禁锢在那一小片区域之中,就像是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出的那个圈。而从小到大,不论如何腾挪翻转,我们都还是在那个圈里,因为那个圈里是最安全的区域。
然而事实却是,生命本身没有限制。如果愿意,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最灿烂最丰盈的模样。只有破除限制的“边界”,我们才能发现自己以往被掩埋的潜力,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我们的生命才能因此得到新的进化和拓展。
而这一切,也正是我将“人生即探索”作为自己人生观的原因。
我认为,“探索”就是要去不断打破自己的边界,突破自我设限,不断拓展“我”的广度、深度与厚度。最后,让“我”不断成长、逐渐丰盈。
所以,当你想要抒发感情的时候,不必自我设限的想“我不是诗人,怎么会写诗?”相反,你可以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写成一首诗,画成一幅画,以此来挑战一下自我的边界,看看是否有奇妙的事情发生。
“Amazing Explorer”这个群里的童鞋们就是这样,他们在想要抒发感情的时候,就写了诗。我将他们的诗整理如下(排名不分先后),我想,这就是“突破自我设限”的一个绝佳例子。
《远方》
安宁,男,自由职业者,85后
这首诗写在他骑行到拉萨
坐在拉萨河边的那个时刻
我端坐着
面对座座雪山
一动不动
我想把我这
沾满泥泞的鞋子
寄给远方城里
任何兄弟姐妹
我想把我这
落满尘土的衣服
寄给远方城里
任何一个人
《跳脱》
灯Moon,女,企业员工,80后
写在某个不起眼的时刻
我从笼子里的栅栏间
微微探出些头
伸手戳了一下
绵软的太阳
和自由的风
《他的母亲像个孩子》
雨之城,男,老师,70尾巴
这首诗是为偶遇的母子而作
他应该不会记得
母亲教他学步时候的样子
那时候的她应该更年轻,应该很温柔
最大限度地弯下腰扶着他的胳膊
他们走得很慢
后来,母亲需要撒开手
蹲在他身后前两三步的地方张开双臂
说:来、来,宝贝你行
显然这些他都不会记得
只是今天,他扶着母亲
教她一步一步向前走
在县医院神经内科的楼道内
他的母亲此时像个刚学步的孩子
当他说出那句:慢慢来,你能行
一下子感觉自己突然回到了
那个未知的童年
《舞》
希,男,85后,动力设备工程师
“我写的一切都是想象,那时刚看完《逆光飞翔》,这部电影让我对音乐和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描述的全都是跳舞,只是在舞蹈中融入意向,慢慢展开的画面。”
让这一切安静的看着你就好
不再要别的响
你只需深吸一口气
闻着你指尖的蝴蝶飞
别忘了指引她落
无论在划水的
木浆
还是夜里唱歌的月亮
风儿也懂
你看她正围着你躲
别惊了脚趾的沙
她正伴着你的马
追你裙角的花
《在风里》
乔宁,女,主业资深梦想家
副业小人事加文案,85后
这首诗写在某个午后十分
午后,搬一张椅子坐在门前
待放的菊花已经很明白地
显出它的颜色来
广播里陌生的男中音和着旋律
我和风
都不关心歌词
风里有白鹭写给春天的诺言
有喜鹊啁哳不断的交谈
更有一群鸭子,口无遮拦
藏不住心事
我明黄熟透的安然
如一田稻穗
摇摆,或倒伏
但凭风
《此时》
鸢尾浅舞,女,85后
不想在医院环境下工作的庸医
写在桂花飘香时节,在自家小区里看儿子滑滑梯,母亲闲坐,蜻蜓飞舞
我家小区花满蹊
朵朵黄蕊飘香气
风吹蜻蜓时时舞
耄耋幼童喃喃语
《一下雪,我就成了小孩儿》
艾菲,女,外企职员,80后
在上海见到了难得一见的雪,写此诗
空中飘舞的身影
让滴溜溜的眼珠儿
变成了紫葡萄味的水果糖
手心伸上天空
接住透明的六边欧泊
一个转身我就成了公主
捏上一个雪团
若无其事塞你脖颈
我便在雪地里笑得滚做一团
踩在棉花糖上的双脚
纵身一个筋斗
就是十万八千里
这些诗,或朴实、或华丽、或飘逸、或纯真、或青涩、或成熟,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去“写”了。
当突破自我的边界,你就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大,而你则比你以为的还要丰盈和生动。“人生即探索”,在探索中,你一定能够发现更大的世界和更丰盈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