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们在青春的暴雨中走散;
再后来,我们又在这时代里遇见。
读研之后第一次这么晚还没睡,看完了室友推荐给我的《闪光少女》,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看,毕竟早已走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和那些叫做青葱岁月。等我看到电影居然讲的是高中,17岁的人生,我其实是想直接关了睡觉的。为什么?自己在17岁在干些什么?为了高考,为了改变命运,和一群被梦想压迫的伙伴们每天浸泡在各种知识的溶液中,行走在数字和公式间的道路中。甚至灵魂中最自由那部分被压迫了很久,以至于在后来的大学时光才那么的放飞自我,整理好自己来和这个世界对话。西洋乐器仿佛有种与生俱来的典雅感,庄重感,让每个聆听者都为之动容;与之相对,民族乐器似乎是有种古朴而浓厚的神秘感,往往会让人束之高阁。想起来一位学二胡的朋友转发过一条朋友圈替之打抱不平,大家对二胡的印象中少不了几个字眼:墨镜,卖艺,高山流水。这种偏见似乎深入人心,难以改变。我会一点吉他三脚猫的功夫,但不可否认自己也存在过这种误解的想法。歧视似乎深入人心,我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不过电影似乎隐约给了我一个思路。古老而又浑厚的编钟响起的时候,那些随着敲打而飞舞的灰尘似乎让人又回首起那些岁月的痕迹,时代的回音。我骨子里似乎被这声音穿透了,共鸣了,因为那是华夏五千年文明中艺术宝库中珍贵的一环,难以忘怀,也难铭记。音乐本该无国界,更无阶级之分。每一种乐器都在用它最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这个世界的变迁,地球的昨日。而今天,音符穿越了时空的褶皱,旋律在每座城市里交错,节奏在喷泉旁还在跳着,能带给每位市民繁忙之余的娱乐享受。
电影中出现的二次元文化也给了我一份惊喜,虽然自己不具备二次元属性,但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她喜欢二次元的一切,我也见证了她的蜕变:从丑小鸭到日式女主的转身。但,终究不是电影。那样的奇装异服免不了旁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自然而然会被孤立、排斥,只能活在次元交集的地方。我有时候会多么的理解,因为看到了孤单,看见了人群中逆行那个;但有时候也会不解,记得有一次公选课,三百人的阶梯教室中,她顶着一头金发,拎着热气腾腾晚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走过来坐在我身旁。目瞪口呆,我甚至发不出声音,久久沉浸在她与众不同形象冲击中不能释怀。也忘记了有多少双异样的目光投来,也顾不上听那堂近代史课。只是呆在那里,听不到她的说话,仿佛自己也跌落进那个二次元的空间。可生活中还是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旁人异样眼光中倔强的活着。他们只是不被认同,不被理解,也许有一天就像她转发那条微博那样,这世界接受了二次元文化。终于有一天,那些奇装异服不再是叛逆、疯狂的标签;终于有一天,时间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那是前往新时代的篇章。
青春电影自然免不了爱情桥段,只会让我羡慕但却不去追逐。我知道,在那样一个年华,谁都有不辜负青春的热血,谁都有说走就走旅行的勇气;但我终究选择了屈服,或者说,调整自己更适合这个世界的频率。在那样的18岁中,我也想奋不顾身去爱一次,但在起点以前我却看到了结尾,我看见毕了业大家各奔东西,也看见了为了工作天南海北,还有我自己的那条路--怀揣起梦想,再一次站在百万人群中的考场上。
后来,我便不那么羡慕那些甜美的感情故事,也不多么地记得和怀念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我喜欢上跑步,也喜欢上摄影;我也放下了吉他,也放下了那个她。我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加入了新的开始。希望一切都安好,残酷的社会承载不起你的玻璃心,只有你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能不被这世界改变,才能自在的生活吧。
2017年10月15日
阴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