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识青年,69年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一师三团八连,也就是现在的哈腾套海农场。到了兵团之后,他所在的连队是农业连,与所有兄弟连队一样,都是先盖房,后开荒,再种树,再挖渠。每天累得贼死,躺下就不想动。但那时候人年轻,精力旺盛,睡上一觉起来,又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大后生。陈佩斯当年的兵团生活,可以说是和大众的兵团战士没什么大区别,不同的一点,大概要算他“傻帽”一样的闹剧本事了。按当地话说,天生就是一个“秧宝”。
这样一个角色说来还有些渊源。陈佩斯只上了小学六年级,可就是在这学习内容最简单的六年里,每年的期末考试都会“大意失荆州”。按他的话说:“没错,我小时候学习成绩特差,考试基本没上过60分。小学六年,我补考了五年,只有最后一年没补考,”他顿了顿,又补充说道:“那是因为‘文革’开始了,我们再也不用上课了。” 要说他学得最好的课程,大概要算自然课了。因为他特喜欢到煤堆里挖矿石。最大的理想是:“当农民,或者是工人”。
兵团里的生活非常单调,根本吃不饱饭,还要去修建黄河大堤。人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能生存下来。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陈佩斯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几年。从兵团回到家探亲,老爹陈强为儿子讲吃饭计划,手把手教了他一点儿演戏的技巧,他自己还不喜欢。再回到兵团里,无聊的时候,他常用父亲传授的技巧给大家表演,慢慢地,大家都接受并喜欢上了他的表演。表演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生存的好一点。比如大食堂的师傅看了他的小品,觉得不错,可能在吃饭的时候就会多给两勺菜。
“当时回北京很难,由于我‘出身’不好,在北京什么都干不了,而当时惟一能够接收我的就是文工团了。到文工团不仅能够有粮票,还能把户口调回来。所以我爸爸费了很大的力量说服我考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陈佩斯说:“我是为了45斤粮食才一不小心‘混进’文艺队伍的。 ”考试的内容是他自己“创作”的一个小品。后来他自创的小品《阳台》就来源于曾经“经历过上山下乡,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内容“不能说有切肤之痛,至少也是隔靴之痒。”
成名后的陈佩斯,骨子里有着很浓的平民意识,他在北京延庆承包了一万亩荒山,经过精心培育,如今这些荒山已绿树成荫,花果遍地。他的环保情结,来自上山下乡的时候。“当时我去内蒙插队,那个地方是沙漠,海一样的沙漠,一望无际。我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了整整4年,对荒漠从内心感到恐惧。从那个时候起,我对绿色就有一种莫名的牵挂,那种感触就像是一种心疼。每当我看到好好的树被砍了,好好的山秃了,好好的草地荒了,我都会有这种心疼。”
多年之后,陈佩斯为内蒙古遭冰雪之灾的地区义务赈灾演出。后来,在内蒙古《北方新报》上登文,寻找原兵团战友中名为老赵者,以不宣之神密,希图表达个人对友谊的一份特别的记忆与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