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与锦城相遇,是在那"危呼高哉"的蜀道。后来"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的形象日渐丰满,渐渐地与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身影联系在一起。
《三国演义》中呼风唤雨,舌战群儒的丞相,太过神通广大,总让人觉得与"鞠躬尽萃"格格不入 。还是杜拾遗笔下的丞相,来得近来得实,来得平凡而真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笔便庄严而肃穆。大笔一挥柏影森森,便勾勒出蜀人心中的感激和认同,营造出一种充满景仰的宁静氛围。
接着笔锋一转"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骊空好音。"在柏影森森的祠堂,春天悄然伸出青葱的手,发出婉转而清越的低唱。逝者的肃穆与悲怆,被春天的鸟鸣声打破;单色的沉重被轻快的色调点染,一种恰到好处的变化让感受一下子立体了起来。
但逝去终究是哀伤的,即使不能像巨石一样压的人喘不过气来,也终究要有着哀婉而低回的旋律。逝者那沉重而浓烈的悲怆,经过数百年的淘洗,化作绕梁不绝的婉转叹息。在杜子美的笔下,一"空"一"自",数百年光阴的炼化便这样完成了。
不作小儿女的哭哭啼啼本是杜甫的常态,但以"沉郁顿挫"而见长的诗圣,在"蜀相"这样崇高而庄严的题材上,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能够穿破庄严的伪饰,抵达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处真情,实在是非名手不能为也。这倚仗的不是老杜家祖传的诗林秘籍,而是世事淘洗人情练达的一点真性情,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然而,丞相终究是丞相,如何的笔力奇绝,善于腾挪,终究绕不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于是,大幕拉开,主帅登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与"两朝"竟是说尽了先帝之倚重,开国之辉煌。而那楼塌了,大厦将倾的悲伤,竟只字未提。只隐隐地埋伏在文字意味之外,诗情诗境之中,待行家里手去细细品味。正如好茶之回甘,好酒之绵长。可惜这回味的不是甘而是苦,是绵绵不绝的苦涩与遗憾。
“天下计"与"老臣心"二词,越咀嚼,便越苦涩。先帝的宏图,老臣的忠心,这本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未来蓝图。但是读熟了《三国》的中国人,无论怎样地穷索,都无法找到那块缺失的拼图——蜀后主。
一场主角缺席的大戏,注定是悲剧。无论前主角与男二号如何使尽解数,也拯救不了无心恋战的蜀国。历史的幕该谢的,终是要谢;生命的歌舞,该停的终是要停。
于是千古英雄的共同悲叹,就这样诞生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诸葛武侯的悲叹,也是杜拾遗的悲叹;这是宗泽大呼"渡河"的壮怀,也是陆游"铁马"入梦的无奈;是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对前辈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开创。这是英雄识英雄的惺惺相惜,这是“群英同杯,千杰一窟”。
这56个汉字属于杜甫,这一声慨叹却属于所有"壮志未酬,生命无常"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