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与我们产生着联系,以致于我们要对他们每一个人,都配上一个称呼。一来方便彼此交流,二来也可以从称呼中,传达出对彼此关系的态度。当然,对于像家族亲属这样的称呼,都是按血统称呼。称呼定了,其间的关系,情感,责任义务也就都定了,自然不必多考究。但是对于社会上没有血统关系的(情侣,夫妻先行除外吧)朋友,这其间的称呼就值得品味了。
作为中国人而言,我们最常用的还是以一种血缘身份来称。比如某某哥,某某姐,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因为在商周时期,我们老祖先就开创了宗法制,这也就开创了亚太地区所特有的家族文化。到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更推动了这种家族伦理的发展。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亚太地区儒家文化圈的人,都非常有家族的观念,在社会上,自然也有以血缘身份相称呼的惯例。就比如,我们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地方听说过某某与某某结为了异姓兄弟,但在欧美地区就没这回事儿。
又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们常用到的一个修饰称呼就是“阿”字,为什么说叫修饰称呼呢?因为它要与第一条中的血缘称呼相联系才能合成一个完整的称呼。而这样的修饰,更能体现自己对对方的一种亲敬之感。当然,亲的成份更浓厚,比如云南,广西的山歌里就经常出现“阿哥”“阿妹”这样的对唱。当然,我对我的房东的称呼,也喜欢叫“阿叔”,“阿孃”。还真别说,这样的称呼,让阿叔阿孃感觉很亲切,也常常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吃饭,更加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巴蜀一带,可能很多人都喜欢喊人家老师。估计在其他地方这样称的话,人家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不是老师。其实,在巴蜀之地,老师这一称呼,更有敬重,佩服之意。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有社会名声,社会地位的,或者是有一技之长的,都喜欢这么称呼。当然,称先生也是一样,只不过更显得文绉绉的,不如老师这个称呼来得平实,和气,亲近。就自己而言,就非常喜欢易中天老师,曾仕强老师和罗昭锋老师,每每提到时,都不忘加个“老师”二字,当然,他们的本职工作也都是老师(要追究的话,就是教授了)。但是像白岩松老师这样的人物,也觉得称呼为老师还是很合适的。
另外就是“老”字,这也算是一个修饰性的称呼吧,一般后面可接姓氏与血缘称呼。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大增。哪怕是隔辈隔代,都是如此。比如在《家有儿女》这部电视剧中,刘星就爱称他两个父亲叫“老爸”。还有在有的电视剧里,一老头儿有情绪,另一老头儿想帮他分析情况,不就经常是拉住对方胳膊,然后说:“唉唉唉,老刘,老刘,你先听我说。”这样一来,双方的距离不就立即拉近了吗?当然,我也喜欢称自己的老师叫“老李”,“老范”,赚个亲切嘛。
其实,社会上的称呼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可能就会造就不同的称呼方式。每一种称呼背后,也都有着它深沉的情感,用心体悟,灵活运用,就能对我们的情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