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早上好!
2024.01.19 VIP群打卡总结:
今天打卡第三章《父母的人格成长》第六节
——“懒”得思考型父母和学习成长型父母,差别到底有多大?
通过本节学习,会让我们认识到,父母也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思考,父母也需要学习,要和孩子共同提升,才能够有高质量的亲子教育,才能实现尊重、理解,给到孩子成长需要的爱。所以,要用心对待今天晚上这一节。
“懒”得思考就是不爱学习的家长,爱学习的和不爱学习的家长区别是什么呢?无知会让我们变得刚愎和自我;有知会让我们变得客观乐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差别。P151页上面总结:家长不学习,那就没方法,不找原因,简单粗暴。学习型的家长呢?他就情绪稳定,万事懂得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区别。
P151页,家庭教育的主旨并不复杂,但是却需要用心去体察。【我们在直播间也总讲: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家庭生活为根本,让孩子融入生活,有担当、教本领,技能,育心灵德品。】如果家长愿意耐心的体察孩子,尝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核心,耐心是前提,体察是我们解决的方式。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就是找原因的根本。】但是大部分家长都会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为孩子焦虑,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时时犯懒,懒得思考,更是懒得改变。(简单粗暴讲道理)
P151-152页案例,作者做了四点讲解,就是父母如何做。一句话总结:体察的爱更合理,行为背后必有因。孩子为什么会打你?他的发泄情绪觉得委屈,我们没有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和察觉,就盲目的去否定和指责,甚至是道德绑架,那样会让爱会是一种伤害,不合理。
第一,家长如果太在意自己的感受,就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我们可以理解为:心不平、眼不通、事不明【自以为是,心不平静,即情绪不稳定;眼不通,就眼睛看不全面;事不明,事情不明朗,不问缘由,然后我们就自以为是】
P153页,我们都生活在“关系”当中,这个关系,是指我们和别人之间发生的链接。在关系里,我们因为要和别人接触和碰撞,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当我们有情绪,尤其是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时候,会惯性的专注自己的情绪,从而忽视对方的感受。(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自私)这就是造成很多家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虽然家长想理解孩子,但是一旦自己的情绪被愤怒时,我们就会照顾自己的情绪,不自觉的去关注自己的情绪的过后,就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情绪越大,智商越低;情绪越大,越考虑到自身的心理体验。】
P153页,如果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就需要学会有效的疏导自己的情绪,或者给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我们经常讲:学会闭嘴。当你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如何平息自己的情绪的时候,首先就是控制情绪,闭嘴。当你如果知道的话,那就学会自我疏导。】当在意识层面有这样的提示之后,直接根据负面情绪做出反应的情况就会越少【也就是你不会因为一时愤怒而简单粗暴,弄巧成拙,物极必反,引发亲子矛盾,伤害亲子感情。】
第二,对孩子体察,最关键的一点是放下“道理”。【情不共,事不明,理不通,要合情合理。换句话说,我们和孩子感情不共情的状态下,我们在不明事情的缘由,那么你讲道理是不通的。先放下讲道理,共情,明事理,所以合情合理。】
P154页,在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论出个是非对错,这是一种评判性的思维习惯。
P154页,过分地关注对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我们常常活在“道理”里,而不是活在“感受”里。【在直播间讲: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有原因导致这个结果,但是这个行为的背后是要有情绪的,我们先去理解,然后再去引导,这样的话才会给孩子成长更理性的爱。】但事实上,我们首先是活在“感受”里的。
P154页,事实上,所谓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其实就是一种感受上的创伤体验。【这句话挺重要的,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当的教育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创伤体验,也就是我们一次次伤害孩子的亲子感情,我们没有真正的去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也没有相信孩子,所以导致孩子内心当中会出现怀疑、困惑、自卑、愤怒、狂躁、极端,他的情绪无法发泄积压,就会造成后面的性格和人格的逆反。】
P154页,所以,忽略孩子的感受而一味的强调是非对错,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苦口婆心的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即便冠冕堂皇、语重心长,但是毫无效果的一个原因。在孩子的感受没有被理解、情绪没有被接纳的时候,谈他行为的对错,除了给他造成二次创伤之外,毫无意义。【这段话非常重要,大家必须要反复读两遍。简单说:心不畅、理不通,也就是心情不舒畅,他就不会理智思考问题,道理就通不了。你讲道理越多,只能会让孩子内心受到更大的创伤,甚至由对一件事情是非的矛盾点,转移到你爱不爱我的矛盾点上。】
第三,体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读懂孩子真正的需要。【读懂孩子心,体察行为,正视需求,尊重心理。就是通过体验、察觉孩子的行为,正视孩子的需求,正面的去全面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我们才能真正的尊重孩子的心理,也就是给到孩子的心理支撑,让孩子内心感到舒服。懂比爱重要】
P154页,相较于给孩子讲的一通打骂,或者给孩子喋喋不休讲一些“正确但无效”的道理,细心体察和耐心的引领,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所以,很多家长并不愿意用这么费劲的方式,觉得只是让孩子不犯错而已,没必要这么“麻烦”。(我跟他讲一讲,沟通沟通,就是讲讲道理。)
P155页,“怕麻烦”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上的偷懒。这样的家长,会用战术上的忙碌去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就表面上对孩子全面呵护,累的筋疲力尽。我是全职宝妈,实际上她不肯学习,不肯自我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件事都是徘徊在讲道理上和指责唠叨上。这就是说给我们所有的所谓的为孩子呕心沥血、伟大的妈妈,全职无业游民,简单粗暴,说教无效。这段话送给我们每一个“懒”政、不学习的家长。】
P155页,任何人,包括孩子,他们的行为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先别说道德,先别说孝顺不孝顺,礼仪不礼仪。首先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行为?行为的背后是需求,先解决合理,再引导孩子的教养。】
P155页,当有人失误的时候,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往往都会下意识的寻找一个“替罪羊”。(吹筒,借题发挥)埋怨对方让自己生气,这样可以有效的化解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犯错的挫败感。
【任性的本能,外归因,转移矛盾点来化解情绪。为什么会发脾气?外归因,总怪罪别人,比如说跺地两脚,拿拳头砸墙两下,转移矛盾来化解自身的情绪。】
P155页,但是很多人的内归因并不是真正的内归因,而只是表面现象。(装的大度)比如同样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意外状况,有的人坦然的承担责任,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而有的人内心恐惧犯错,但又不得不承担责任,所以,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还会伴有自责、内疚等情绪。后者虽然表面上看和前者无益,但本质上却是内心没有依靠的无奈之举。【总结:孩子内归因,成年人内归因,都一样,真正的内归因:主动承担责任,豁达大度。
虚伪的内归因:被迫承担责任,无奈,没办法。
看上去有的人真大度,有的人是虚伪。
P156页,真正能够内归因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引导下自主产生的,这样的孩子敢于且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真正对自我负责的人。而对于另外一种人来说,自我负责是无奈之举,因为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每次在他们犯错之后,都用讲道理的方式推卸责任,他们无疑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错了,我没错,你自己必须为你的错误买单,承担责任,别指望我能理解你的情绪。【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发生,包括我们说“孩子,你的内心太脆弱,抗挫能力差,你必须要承担责任”,有的时候是父母逃避责任的一种推脱行为借口。】
第四,家长看不到孩子需求。
P156页,家长做不到读懂孩子,有的人是源于认知受限,根本就不知道还需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这个理念(说教);但是有的人是知道做不到。【我们直播间很多家长说“跟他学了,知道了吗?知道了,但她做不到,所以就是反复的去学习,更通透的提升】
P156页,比如案例中的奶奶,为什么他被小孩打的时候会那么愤怒呢?首先是源于他的认知,他觉得孩子是不能打大人的,打了就是以下犯上,那就是不孝顺,就是没道德。这个评判性的认知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打了就是要以下犯上的。其次是源于奶奶的情绪被小孩激发了。【窝里横,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我们经常讲就像更年期,有人说我更年期,我控制不住自己。】
当然这不是家长故意要这样做,而是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驱使着他们。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不能有耐心的理解孩子的人,其实他自己本身也是伤痕累累。【也就是我们自己都不会消化自己的情绪,内心恐惧、担心、无奈,所以才用愤怒的情绪去发泄。有的时候都转嫁给孩子身上了。】
P157页,成长不是孩子专利,恰恰相反,是父母的必修课。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要知道,孩子有脾气或者孩子有些过激的行为,要想作为一个成长型的父母,我们必须要做到什么呢?
1、先感受自己,先自己去感受一下,做到心平气和。
2、再感受下孩子,做到情感共鸣,共情。
3、再体察孩子,体会和察觉原因,明事理,明问题的道理,原因。
4、再找到需求,尊重孩子。
简单说八个字:平心、共情、明理、尊重。我们才能给到孩子成长需要的爱,读懂孩子的心,行懒心不懒,做学习型成长的父母。一句话:行懒心不懒,做学习型成长的父母,就是我们的必修课。
今天这一节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落地。简单的说就是遇到孩子出现错误、挫折、愤怒、脾气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让自己的情绪稳定;第二,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绪,并尝试着去观察和倾听。第三,找出原因,找出原因背后的真正需求。最后,尊重孩子,循循善诱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总之,不能伤害亲子感情,读懂孩子,懂比爱重要。我们再强调一遍,我们在处理亲子矛盾,处理孩子成长当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学习的问题,还是生活问题的时候,遵循这8个字:平心、共情、明理、尊重。孩子会自然的、健康的,自我成长,而不是被父母呵护,孩子的心理被我们保护,但是孩子的成长要靠他自己。
今天内容不多,大家整理一下,好好反思一下。寒假将至,希望我们能够充分的、理性的、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应用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去,也愿我们每一个家长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这个寒假度过一个幸福的亲子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