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随着家父看历史剧《三国演义》、《康熙王朝》等,故潜移默化中喜欢静心读史书,听说书。
当今社会,为五斗米而日日劳碌。到而立之年,为家中老小,奔波照顾。不免忘记吾本青睐古史,偶尔三言两语书写心得,唯我之幸事!
今听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颇有心得。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乃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变革和创新的时代。通过将孙膑和庞涓在军事战争上,施展兵法与计谋,展现出古人的兵家智慧以及两千年前的中国政治、军事、各个阶层人物的是塑造。
在第六回的《围魏救赵》中,起初孙膑被命为齐国军师,在赵国有难前来求救之时,为解“邯郸之难”,孙膑谋划去带兵魏国,不直接带兵去赵国里应外合。那齐国蓸将军不解,责问不去赵国。孙膑表示时机不成熟,计谋不能让属下知道,这样属下才能不折不扣去实行军令。那曹将军不理解,认为孙膑无勇去面对庞涓。
孙膑表示不管何人,不服从军令,需斩首示众。最终曹将军颇有几分似“挥泪斩马稷”被处置了。
在桂陵要隘之战,齐兵设伏截击魏兵,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孙膑比计谋,从以下几个要点可以学习之,其一计谋开始只说行军方向是魏国大梁,却没有说用意。是为了打击当时魏国内部军力有限,逼迫庞涓回国都然后中间突袭。
其二为树立军威,即使让其他将军误会自己不够勇猛,也坚持计谋不能让太多人知道。避免人多口杂。
其三最有把握,往往是最没把握,齐国将军们都认为可以带兵去赵国,进行里应外合,可以击退魏兵。其实不然,倘若赵国被魏团灭,魏国军队再城内,易守难攻,那齐军没有优势。
其四孙膑对自身定位的清晰,由于双腿残缺,不能驰聘战场,做一名谋士,可以借用他人身躯依旧驰聘战场,不求有名,但求有功!
前几回的假痴不癫,金蝉脱壳同样精彩。
只是寥寥数字,不够言明此书之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