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无论在哪里,清明节祭祖和扫墓是一项传统的节日活动。但在饮食上,南北各地在清明期间有各自的饮食特色。
青团
南方代表|江南一带
青团的诞生最初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吃青团的习俗最初流行于我国江南一带,现渐渐被多地所接受。浆麦草汁和入糯米粉,一起糅和,蒸熟的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从最初的百果馅、豆沙馅、芝麻馅,到各种水果馅、咸蛋黄肉松馅,网红青团正在走向大江南北。
馓子
南北通吃
馓子又名寒具,这个别名渊源于寒食节,古人过寒食节,禁烟火,只能吃冷饭,但吃冷饭对肠胃不好,而油炸食品耐储存、不伤胃,渐渐人们炸好环状面食以作为寒食的快餐。后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挨得太近,“两节合一”后,馓子便作为清明节的习俗被保留下来。馓子的历史悠久,苏东坡在《寒具诗》里就写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在历史发展中,馓子逐渐在各民族流行,尤其是在西北一些信封伊斯兰教的民族,除了常见的馓子外,有些地区还有奇特的彩色馓子。
子推馍
北方代表|陕北一带
子推馍又叫老馍馍,流行于陕北一带,传说子推馍的诞生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不像我们平常吃的面食,子推馍的制作通常需要好几家人合作完成,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当地人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将面食变成虫蛇鸟兽,文房四宝的形状,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
朴籽粿
南方代表|潮汕地区
在潮汕地区有“清明食叶,端午食药”的习俗,朴籽粿的制作正是利用当地一种叫朴籽树的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传说在南宋末年,蒙古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州,杀戮掠夺,老百姓被迫逃入山林之中,饥饿难耐之下,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以求生存。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祭拜,沿袭至今。捣碎的朴籽叶和果实舂入米粉,加入白糖和发酵粉,蒸熟后,一道精简版的“抹茶蛋糕”就诞生了。
暖菇包
南方代表|福建泰宁
福建泰宁县民间每年在传统的"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暖菇的原料来源于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每逢初春时分生满田间地头,是食用的最佳时节。尽管在同一地区,但制作暖菇包还是有地域上的南北差异。靠近南方的暖菇包形似包子,以暖菇草为原料,而靠近北方地区的暖菇包形似水饺,以暖菇粉为原料。
乌稔饭
南方代表|闽东畲族
乌稔饭又叫乌米饭,称的上是名副其实的“黑暗料理”,颜色乌黑,但却香味浓郁。乌稔饭是闽东畲家清明时节的一道传统美食。“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