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最后扁鹊解释自己“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一旦深入骨髓(suǐ),那是司命神掌管的地方,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看来在扁鹊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旦病入骨髓,基本上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几百年后,到了三国时期,事情就有了很大变化,箭毒入骨却有办法治好了。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二爷刮骨疗毒的故事。
刮骨疗毒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右臂中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部下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却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寻访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而来,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将军治伤。华佗仔细查看了关羽的伤口,说:“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箭头上涂有乌头毒,透进了骨头里,如果不早治,这条胳膊就废了。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立上一根大柱子,柱子上吊一铁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用黑布套到你头上,蒙住眼睛。我用尖刀割开你的皮肉,直达骨头,刮去骨头上的箭毒,敷上药物,再用细线缝合伤口,方能没事儿。”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你随便治吧,我又不是凡夫俗子,不会害怕。”华佗切开肉皮,露出骨头,看到骨头上已经发青,是明确的中毒表现。华佗就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素,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和马良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除干净。缝合之后,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勇气毅力。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蜷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三国演义》是部小说,里面虚构情节很多,那么到底有没有关云长刮骨疗毒这件事呢?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记载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国志》作为官方正史,所记载的应该都是史实。陈寿的这段话与《三国演义》中描写故事基本上一致,区别是左胳膊受伤,最大的不同在于,给关二爷的刮骨疗毒应该只是一位无名的普通军医,并没有华佗什么事儿。
实际上,华佗死于公元208年,这一年曹操刚刚拉开赤壁大战的序幕,所以华佗死在赤壁大战之前。《三国志》中的刮骨疗毒发生于赤壁大战之后,即便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刮骨疗毒发生于水淹七军之后,按照这个时间华佗也早就死了:所以根本就不会有华佗什么事儿。
不管是不是神医华佗,刮骨疗毒的事情却是历史事实。可见当时的医疗技术相比于扁鹊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当今社会,临床上已经很少再见到恶毒入骨的情况。但是,相信很多人听说过“骨髓炎”这个疾病,这是感染入骨,也算是恶毒入骨的情况之一,这个毒再是以前的动物或植物毒素,而是细菌等微生物繁殖代谢产生的毒素。
骨髓炎这种疾病是由细菌等微生物(外伤后)局部入侵人体或经过血液传播后定植在身体某处进行繁殖和代谢,破坏身体的正常组织,使其变成坏死物质或脓液。这些坏死物质会被吸收入血,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或者肾脏,如果坏死物质数量较少,经过身体处理后可以完全排出体外,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如果感染细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产生过量的坏死物质,超过机体的处理能力,就会出现身体局部溃烂、流脓,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而造成死亡。
那么现代医学对于这种入骨的毒素一般是怎么治疗呢?
简单来说,就三条:1. 使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药物);2.(手术)清除局部细菌及其引起的脓液、坏死组织等;3. 增强患者的(自身)抵抗力。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五花八门的治疗手段都是以这三条为基本原则的。
稍加对比,不难发现,现代的治疗方式和关二爷刮骨疗毒那个时候基本上差不多,至少在治病的理念上几乎相同:都是药物、手术加自身免疫力。不同之处在于技术手段和药物水平,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超,抗菌药物种类繁多,药效良好。所以这种“刮骨疗毒”的事情就不再显得那么惊心动魄,逐渐演变成了骨骼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常规治疗方式。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三国时期的医生在诊病思维和治伤方法上已经非常丰富和完善,基本上和现代医学差不多了,我们要明白,那可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事。
这个故事也直接反驳了现代社会部分人所认为的“中医无用论”,之所以认为中医“无用”,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无知”,这里说的无知不是贬义词,更不是在嘲笑谁,而是说很多人没有去深入了解中医,就人云亦云,贬低祖国医学,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个西医的医生,在这里为中医正名,是不是有点数典忘“祖”啊!
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学习的是西医,才更加明白西医对很对疾病束手无策的无奈感。而对于中医,我还是个门外汉,并没有踩到中医的门槛,所以不敢多说,到此为止,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在中医的门口浅浅地望上一眼,看到屋内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