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全家桶一样的例子开启讨论!
class superC:
X = 3
X = 1
def nester():
X = 2
print(X)
class C(superC):
X = 3
print(X)
def method1(self):
print(X)
def method2(self):
X = 4
print(X)
return C()
print(X)
I = nester()
I.method1()
I.method2()
print(I.X, end=' ')
>> 1 2 3 2 4 3
下面来逐个分析一下。
在逐个分析之前,对python的名称解析做一下说明。python的名称解析有两套逻辑,一套用于变量(函数的变量、模块中的全局变量),一套用于对象属性。出现在表达式中的未知名称会被视作变量,obj.attr
语法中的attr
被视作属性。
两套逻辑都沿着层层嵌套的名称空间顺藤摸瓜,只是藤不一样。变量解析沿着“LEGB”顺序,即Local, Enclosing, Global, Built-in。属性解析沿着先实例再继承树的顺序,继承树按层序遍历,同层按定义父类时括号中从左到右的顺序。
两套逻辑在代码层面相互交织,比如obj.attr
属性解析attr
之前一定得先解析变量obj,但在逻辑层面不会混淆。
再说一下python的四种名称空间,包、模块、函数、类。
- 包在文件系统中是一个或多个列在
sys.path
下的同名文件夹,其属性取自文件夹中的__init__.py文件的Global变量。 - 模块在文件系统中是一个文件,被其他模块
import
时,其Global变量变成模块的属性。 - 函数有一个临时的本地变量空间,函数调用结束后这个空间就消失了。但在函数嵌套时,被内层函数引用的外层函数的变量不会消失。
- 类的本地变量成为类对象的属性。但嵌套的类不会在外层类的本地空间中查找变量,而是遵守一般的LEGB规则。事实上,变量解析始终遵守LEGB,嵌套的类名称空间根本不起作用。
回到对开头的例子,逐个分析:
- 先输出
X
1是因为函数nester的函数体不在定义时执行,而在调用时执行,本例中调用语句在X
1输出语句的后面。 -
X
2是nester
的本地变量,遮盖了全局的X
1。 - 比较微妙的是
X
3,是类C
的本地变量,能被同空间中的print
引用,但不被method1
引用。 -
method1
引用的是nester
的X
。
有意思的是,method1
的调用是通过I
的属性解析实现的,而这件事发生在nester
的调用结束后,nester
的本地变量空间已经销毁了。但由于在编译method1
时发现它引用了外层的X
,这个被引用的变量就得到了特殊对待,没有和nester
的空间一并销毁。 -
X
4是method2
的本地变量,LEGB的头一个。 -
I.X
是本例中唯一的属性解析。X
不在I
的本地空间中,我们从未给I
赋此属性。X
在C
的本地空间中(C
的本地空间在定义后变为C
类对象的属性)。沿着实例、继承树顺序,I.X
最终在C
类的属性空间中找到X
。
元类、装饰器……超出本文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