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感冒,头脑昏沉,好不容易挨到下班,最大的愿望便是赶紧回家吃口饭,然后上床睡一觉。可吃过晚饭,想起手里还有一堆事情需要处理,不免有些烦躁。
无奈地打开电脑,刚坐下,孩子就凑过来,拿着本书,问我能不能给她讲个故事。我忍着不耐烦,说,等妈妈忙完。孩子不甘心,指着书里的图画,连珠炮似得又问了几个幼稚的问题。我不胜其扰,皱起眉头吼道:离妈妈远点!你这样的话,我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工作?妈妈很累,你不想让妈妈睡觉了吗?!
孩子一下愣住了,叽叽喳喳的状态戛然而止,呆呆地看着我,仿佛把所有的话都咽了回去。
此刻我的心里,怒火还在升腾。事实上,孩子也被激怒了。
看着他充满敌意的眼神和沉默倔强的小脸,一瞬间,我突然清醒过来——我,这是在做什么啊!大人们各忙各的,孩子不过是没人陪伴,过来寻求关注罢了。我深呼一口气,抱了抱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宝贝,对不起。你能原谅妈妈吗?
孩子的表情柔和起来,用力点了点头,嗯。妈妈,我爱你。
刚刚那一刻,孩子一秒変沉默的模样,深深烙进了我的脑海里,幸好我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的焦虑是来自不舒服的身体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并不是孩子造成的、然后进行了补救:拥抱孩子并道歉。不然,真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尤其,当我的孩子,是个心思敏感情感细腻的小孩。
可现实生活中,有哪个妈妈没有吼过孩子呢?又有几个妈妈吼过孩子后不觉得难过的呢?有多少妈妈,在吼过孩子之后,看到孩子脸庞挂着泪珠一个人睡着的样子,心疼后悔不已呢?其实很多时候,“吼叫”只是暂时有用,时间一长,孩子逆反心理被激起,启动逃生机制——你说什么?我仿佛什么都听不到——适得其反。
2
吼叫的原因,如同冰山,看表面往往是由孩子不听话触发,但如果向内进一步探求,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因,而这内因,扪心自问,常常与孩子无关,比如:
身体原因;
工作压力;
家庭矛盾;
夫妻感情不合;
社交障碍;
等等。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踢猫效应”: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大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便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了街上,这时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慌忙避让,结果却把路边的孩子给撞伤了。
“踢猫效应”,讲得是坏情绪的传染。而弱小的孩子,往往成了大人们负面情绪的出口,大人把情绪垃圾毫无顾忌地倾倒给孩子,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弥补,最受伤害的,就是孩子了。
年幼的孩子又如何懂得排解消极的负面情绪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哭吧?可有些孩子连唯一哭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父母,听见孩子哭就烦:哭哭哭,就知道哭,没出息!就这样,孩子变得孤单无助,因为在自己最依赖信任的父母那里,也没有理解与接纳。带着失望,孩子只好闭上了嘴巴。
我们一面满怀希望地,想要把和风细雨、阳光花露带给孩子,一面却在与自己身体里、自己父母的影子苦苦抗争。童年遭遇怎样的对待,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成年后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常常说,哪个孩子有多拗,性子急,脾气倔,爱钻牛角尖。这样的小孩,身上是不是常常有自己父母的模样呢?
3
经常被吼的孩子必然会产生心理创伤,被吼后常常沉默不语的孩子,会怎样呢?
—产生应激反应,亲子关系恶劣并容易恶性循环波及下一代
—性格孤僻
—不自信
—没主见
—叛逆
—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控制
说到最后一条,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控制,不禁又想起前几年兴起的“蓝鲸死亡游戏”。这款游戏目标是寻找最孤独的孩子(参与者青少年居多),通过心理控制,诱导玩家在50天内逐步完成“蓝鲸”提供的各种自虐任务:每天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听一整天恐怖音乐,在胳膊上用刀刻画鲸鱼图案等,最终诱导参与者在第50天完成终极任务——自杀。
为什么是寻找最孤独的孩子呢?因为孤独的孩子没有爱的支撑,最容易被吸引。有人骂参与游戏的人是脑残,事实上,尽管这个游戏的发起者早已被警察控制,直到去年,中国还有孩子死于这个游戏。因为太过惊悚血腥,这里不再赘述,但提醒各位家长们,一定注意一点,健康的亲子关系,首先是有所连接,有情感的流动,如果孩子用沉默来与你对抗了,务必提高警惕,自我检讨,孩子的问题,也必定是大人的问题。
有的孩子擅长表达自己,不开心不满意,或者认为父母做得不对的,会据理力争;但有的孩子,被吼被骂甚至被打的粗暴对待之后,面对不理解自己的父母,无从沟通,只好选择一言不发,用沉默主动切断与父母的联系,与大人对峙。渐渐地,特别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越发不知道孩子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因为孩子不愿意跟自己讲。可如果有一天,做父母的发现,孩子是如此叛逆,难以约束,不讲道理,父母这才慌了神。而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没有一剂良药说,我可以药到病除,这无疑是一个长期学习实践的过程,如果我们主观上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件事情,情况就会好很多——我们有了跟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这时我们发现,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感谢孩子,给了我们为人父母的机会,并引导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完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