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夫妇从澳洲探亲回来,在虹桥路一家环境幽雅的别墅饭店请我们夫妇俩吃饭。
初夏的中午,外面飘飘洒洒的小雨像雾又像雨,配上阴阴天气的陈陈凉风,很舒爽,让人清馨。别墅花园修割平整的绿色草坪上没有一颗杂草,树盛叶茂的香樟树上,有几只欢快的小鸟在上蹿下跳,并不时地发出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我们四人一个小包房,吃饭、 喝茶,没有功利目的,纯抒情、闲聊。
饭局过半,文君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自言自语地说着:“这是穿套鞋的天气啊!套鞋、套鞋.....”。他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过去的景象一幕幕在他脑海中展现,此时,他潸然泪下.......,我们静静地听他叙说一双套鞋的故事。
文君出生浙江诸暨。诸暨地处浙江中部内陆偏北地区,是古代吴越国的首都,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古代美人西施的故乡。这里盛产香榧、珍珠等农副产品。这里土地肥沃,这里百姓勤劳。但这里也是古代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
文君出生不满十个月,父亲因得伤寒症不幸离世,家里的顶梁柱断了,妈妈没有了丈夫,儿子没有了父亲。村里文君家是个大家族,封建的势力很厉害。他们迫使文君的妈妈不许回娘家,不能改嫁。当时妈妈结婚两年,还只有22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了反抗封建思想的迫害,妈妈不顾一切,放下了不满周岁的儿子,把儿子寄养到了大伯伯的家中,她离乡背井,只身去了上海谋生。
伯伯婶婶家里只生有一个女儿,女儿比文君大19岁,姐姐也担当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伯伯家多了一个孩子,给他们增加了欢乐和烦恼。婶婶和姐姐从嗷嗷待哺的小嘴巴喂养,到蹒跚学步,懵懵懂懂学语识字 ,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文君。婶婶把文君视为己出,文君也把婶婶当作自己的亲娘,一家人勤耕勤作相依为命。这样文君有了两个和他相依为命母亲。
在那折腾运动的年代,农村家家拆除了灶具吃食堂,最后,食堂也吃空了,粮食没有了,米坛都空了,能吃饱填肚子的都没有了。人们只能上山挖野菜充饥,一种狼萁草的根挖出来晒干,磨成粉做成汤团可以填肚子,最后,这个草根也挖完了,只能剥树皮,吃树皮了。所以家里经常为了吃饭的问题,婶婶和姐姐四处外出奔波觅食,觅到的食物先给文君吃。他亲眼看到隔壁邻居,几天没有进食而倒地归西的场景。小文君很懂事,他会上山砍柴,幼小的他还会去农田里帮助婶婶和姐姐干活。
亲生母亲到上海后,在街道里弄工厂工作,她没有改嫁,一生守寡。得知乡下饥荒的情况后,心痛和牵挂着乡下的儿子。有人告诉她,“你单身,亲生儿子在浙江乡下,按照政策,可以把户口迁到上海来!”妈妈几经周折,最后通过当地派出所申请,1960年13岁的文君终于被批准,可以把户口迁到上海,他跳出了农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上海城市人。
虽然文君人到了大上海,可他心里还是留恋着诸暨老家的母亲,他时刻惦记着乡下受到饥饿的母亲和姐姐。上海妈妈连阁楼十三平方的家虽然简陋,但是和乡下的草屋比较,还是优渥许多。
上海妈妈为了儿子到上海,费尽了心思,从牙缝里省下了两坛白花花的大米,藏在床底下。还有放在墙角旁边平时不穿的橡胶套鞋,这双表面锃亮的黑色橡胶套鞋,文君从来没有见过,文君看到后,真的欣喜若狂,他想起了乡下母亲和姐姐,她们天天赤着脚,饿着肚子,走在泥泞的田埂上,她们从来也没有穿过这样的套鞋,如果她们有双套鞋该多好啊! 想到这里,他用报纸包扎好了妈妈的套鞋,藏到床底下,准备把套鞋寄给乡下的母亲。
过了几天下雨了,妈妈准备外出要穿套鞋,找了许久,没有找到自己的套鞋,她觉得怪了,家里怎么会莫名其妙少一双套鞋,最后在床底下找到了这双套鞋,问文君:“你为啥要藏这双套鞋?”文君低下了头,只能老实告诉妈妈,乡下的母亲没有鞋穿,天天赤脚的。妈妈这才明白了这回事。
听到这里,我们的眼睛也都湿润了,今非昔比,现在家家生活条件都好了,浙江诸暨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改变了诸暨的面貌,老百姓有饭吃了,农村人不但有套鞋,还都穿上了皮鞋。两个妈妈的晚年生活,在文君的呵护下,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窗外的雨停,天际比中午亮了,香樟树上的小鸟还在活跃地飞蹦下跳。我们的饭局进行近4个小时结束了,可是一双套鞋的事情在我脑海里久久的回旋。一个13岁的农村少年就懂得知恩图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