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午,12月7日午。
控制欲源于内心的恐惧,那种恐惧叫:不安全感。
我们害怕失去,所以需要控制;我们害怕不安定,所以需要控制……
很多情侣害怕失去对方,于是偷窥手机信息、不让他与别的异性接触等,有甚者还有极端行为。控制行为存在于许多关系中,比如:父母与子女、老板与员工、政府与人民、夫妻之间等各种关系场景,还有另一种控制是对事态发展的控制,比如控制体重、行程控制或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理想状态对某些事情进行计划实施,这些都是控制。
控制行为有很多种,不一定是暴力行为或是语言恐吓来达成的,也可能是刻意讨好某人来达到控制他的目的,或故意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来减少意外的发生,从而达到自我精神可控性,比如,一些宅男宅女宁愿在家玩游戏,也不愿意和朋友出去玩,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很多时候是因为社交具有不确定性,可控性相对较低,所以在家里呆着会更加有舒适感。
不管什么行为,控制欲均是源于内心的某种恐惧造成的,控制欲也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层面,有意识便是很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明确知道自己在控制某人或某事的发展,并且有计划地行事;而无意识则可能是性格、情感、潜意识层面的,不清楚自己在对对方实行控制,一直以为自己付出了“爱”,然后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亲密关系或情侣之间。
然而,我们不断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人或事物进行控制后,真的可以产生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吗?结果就算出来了,人的心还是原来那个心吗?
当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迷失方向的时候,绞尽脑汁真的可以想出来吗?
某次旅行,真的可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感受吗?
某个同事真的可以如期地完成我们期望的工作吗?
事业真的可以顺顺利利地走完我们整个计划吗?
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世界是多变的,我们随时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遭遇和选择,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人是很容易贪爱某种良好感受而不愿其改变的,所以大部人适应不了变化,于是我们给了对象一个预期,为了达到这个预期我们开始对目标进行控制,希望目标能够顺利达到我们的预期。
这个预期其实是我们的心理障碍,这个障碍在佛学里面称之为:执着,这种障碍会导致第一个不良结果:反作用力——你捏得越紧,它与你对抗的力量越大。
比如,想忘掉某个人,就越忘不掉;
对孩子越严管,他越叛逆;
爱得越深,他溜得越快;
…………
当你执着于某事并对其过度干预时,反作用力就会产生。
你现在试图控制自己不要想绿苹果,不要想绿苹果、不要想绿苹果、不要想绿苹果……你会发现,在你脑海里呈现的,还是绿苹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你决定不要想的时候,必须先想到它,一旦想到它,你不要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你越是觉得这次考试一定要过,那么你的心理负担就很大,结果就越考不好,有些孩子由于家长或学校施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重,可是无独有偶,他每次赴考时都会无缘无故生病,考试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天意或是运气不好,其实不是,这是大脑故意制造的病况,因为大脑知道:只要生病了,考试考不好也是可以得到原谅的。
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考生自己也是完全不知道的——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家长也要注意一下,平时是不是太过严格了?
第二个不良结果是:从单次事件中去定义全局。
比如,预期是考上清华北大,但是由于这次高考状态不好,结果考不上,便认为自己这辈子没有希望了;
某男生在女友生日时没有主动送上礼物及问候,其女友便觉得男生不爱她了;
某次创业失败欠下了一屁股债,被判入狱,以为这辈子完蛋了;
…………
人们总把过程当作是结果,把心理预期集中在一个极小的范围,既然是极小的范围那么出错率就肯定很高,而自己却没有一个容错机制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掉入思维或情绪的怪圈,从而形成抑郁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首先,预期不要设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比如非清华北大不考、非她不娶……等纠缠在这些特定的目标上,人的一生很长,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只因为一个人、一所大学、一件事情就否定全局,那么一生会被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带进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里面郁郁而终。
因为人们总会静态思考问题,容易钻牛角尖,而世界是动态的,其实今天解决不了的,可以明天解决的,这件事情干不成,我们可以干另外一件事情嘛,而且很多机遇也来的很突然。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试图逻辑性思考问题,我就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性思考者,但后来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放下你所谓的逻辑和控制,找出你的“神”性吧!
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顿悟,所谓控制一般都是其目标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因为个人的能力十分有限,可以控制的东西并不多,而通过逻辑性思考出来的东西虽然条理清晰,但一个意外便可以打破全盘计划,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去扩大自己的预期呢?甚至放弃预期,放下执着。
如果人生都是可以预期的,那是多么无聊的人生啊。
事实上我们显意识的“运算”能力十分有限,知识也有限,当我们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怎么办——甚至觉得已经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交给潜意识吧,先让自己的大脑安静下来,放下执着,选择与朋友聊天、静修、旅行都可以产生帮你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很多人在睡梦中突发灵感,我经常在夜晚打坐静修时解决很多白天想不出来的问题,甚至遗漏的事情。据说潜意识“运算”能力是显意识的3万倍以上,它具有超强的灵感爆发力和反应力,可以肯定的是:它可以控制你一生的走向,它就是你的“神”。
人类塑造的神其实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外星人,一种是潜意识。
这是可见与不可见两种形式,古代人无法理解,统称这一切为:神。
其实当你放下执念,放空大脑的时候,大脑其实并没有停止思考,大脑神经系统仍然不断地工作,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就像血液从来没有停止流动一样,当我们大脑安静下来时,它会进行“碎片化整理”,在这个整理过程中你是无意识的,并不需要消耗能量,在自动整理时大脑会偶然性地找到你一直想要的答案。
人类总是希望寻找到可推理、可辩证的思维理论,但是不管是人的身体、大脑还是外面的世界,其数据的承载量是惊人的天文数字,而且很多东西是我们观测不到的,所以事物瞬息万变、难以捉摸,就像天气预报也是很难测准的,所以现在不能解决的事情不代表明天不能解决,因为明天也许就会有新的机会和新的灵感呢。
第三个不良结果是:应变力差。
大部分情况下,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是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然而很多意外却是我们很难捉摸,特别是在创业的时候,创业者会把商业计划书写得十分完美,也成功融了资,结果市场的变化与预期的不一致,于是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反应过来公司就已经走向衰亡,最后以失败告终。
归根到底,是创业者太过相信自己的商业计划书了,太过相信市场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走,事实上,好像除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把战局预测得那么准确过,既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市场变化,那么我们就必须按照“不可预测”的思维模型来进行策划,即是:弹性计划。
一旦认为自己可准确预期,那么抗风险和意外的准备就肯定不够,且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大,落差大就会丧失信心,心态不断受到打击并走向低落的话事情便不可能顺利了。所以计划必须具备弹性,可以不建“柱子”的地方就不要建“柱子”,不然以后难以拆除,或拆除成本过于巨大,整个计划框架不要设计成不可逆的,根据体量大小设定可计划周期,个人不要超过一年的计划,企业根据体量可以在1-3年间进行计划。
控制或是计划是需要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控制也不计划那就不可能完成,我们应该正确使用它,不应执着,不应贪着。
所有的奇迹都不是在计划中产生的,而是在意外中产生的,学会接受上天馈赠的礼物吧。
放弃控制,你的机会会更多,运气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