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舍谈吃》到《食事》,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从全席大宴到家肴小吃,中国人以不同的文化视角、用各色的记录载体、于迥异的嗜宠场景,不停演绎着关于饮食、吃喝的妙韵与传奇。
馋,简言之就是想吃好吃的,作为世俗欲念中常见的一种,堪称食物优化、味道进化的源动力。它是相对平等的需求,也是贪婪有度的获取。古往今来,公众对馋人始终持有近似宽容的态度,充其量戏说调侃,而不至唾嫌摒弃。我想,善长做饭烧菜的主妇(夫)、躬耕名堂小档的专职厨师、遍尝珍稀奇绝的美食名家,无不馋字当头,好吃尚品,故而才会成就与箪食幸味的一世情缘。
国人对于美味的追索,可谓从幼到老,至死方休。古时行刑之前应有一餐丰盛的“断头饭”赐伺,今时罹患绝症无论医生或家人都以一句“想吃点啥就吃点啥”隐晦告知,然后根据大限为将死之亲眷安排最后时光的肆意享用。不管是有条件满足环球旅行的优渥门庭,还是仅能够支付几次超常消费的窘困家境,都少不了竭尽所能地去填抚口腹之欲。死则死矣,千万别亏欠了肚子,万万别因为在吃喝上求之不得而抱憾此生。
食的等次,吃的品味,往往映射出个人或家族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对待烟火人生的解读。饮食上的讲究,不止在于食材上乘、技艺精湛,不止在于用具完美、情境高雅,而更在于荤素皆颐,心意入味。
一顿心仪向往的中餐聚会,从食材选配、菜式混搭、烹饪形色、酒水整备,直到主题设置、邀约筛分,都会浸透着发起人和组办方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处处着意的良苦用心。且不说什么鸿门宴、婚(丧)宴、寿宴,单说每年夏季最为风行的升学宴、谢师宴,就寄寓了光宗耀祖、尊师重教等美好意愿。看似寻常的一餐一饭,总有那么多的风俗与礼节牵系其间,春节和大多数节气要吃饺子、特殊节日要吃元宵(汤圆)、吃棕子、吃月饼,还有烙春饼、抢秋膘、熬腊八粥等等,这还没算不同地域、各个民族、专属节庆更为传统、更为小众的独特吃食。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悠远绵长,仅从字面就足够你玩味良久。任意择取一个以“火”、“灬”或“饣”为偏旁部首的汉字,背后都在娓娓讲述着与烹调和饮食有关的烟火民情与风味故事。围绕着生命赖以维续的人人离不开、天天躲不过的餐食,中国人创造出何其奇伟的饮食文化,进而衍生出繁复多元的酒文化、宴会礼仪与中国式社交法则。遍阅全球各国家各民族,唯有中国和中华民族才有信心、有能力、有水平赋予饮食太多的精神力量和道义担当。
有时候,也偶而反思,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日三餐搞得如此附累,如此麻烦。想必答案不外乎三点,一是尊重,尊重食物,尊重烹饪,尊重味道。二是享受,享受闲静,享受舒适,享受美好。三是释放,释放情绪,释放心性,释放胸怀。总之,我觉得用餐时尽量带着愉快、带着宽慰去品尝、去交流、去回馈,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知悟与满足。
几个月下来,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仿佛重构了我们的饮食习惯。然而,久居家餐终有腻烦贫乏的时候,深宅厨艺终有遭遇瓶颈、实难精进的一天。毕竟,更多花样、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美食美味尽在外面的天地、路边的民间。
严密的风险防控隔绝了激越饕客与鲜活堂食的碰撞,多日的萧条荒废也摧残着餐饮业主的意志和饮食男女的盼望。不过,无论您是仍在餐饮行当苦苦守业还是此番跃跃欲试寻机进军餐饮创业,请坚信,民以食为天,我补充一句,业以诚为先。只要您用心用情去开创美味、定制快感、缔造佳境,就一定会抓住并清偿大众对于肠胃的辜负,让那些毓秀生香、可口怡人的食物伴拥着顾客去尊重、去享受、去释放,迷醉在万店灯火,留连于风味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