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第三天作业——情感心理类
【主题】:怎样劝导才有效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好好说话》P110
【R:阅读原文】
那么,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关键在于,我们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于是,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劝导者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
同时,这套提问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能够用在自我激励上。因为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得越多,其实也就等于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许多得了拖延症的人,总是在检讨自己: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问下去,这些拖延症人群到最后,一定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个性中,找到不得不拖延的原因。
所以,如果真想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就别问“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换一种问法,就能让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路径。
=============================================================================
【作业】
请根据上面的【R】写出你的: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
劝导别人与自我激励的关键是确认改变行为的动机,只有明确了动机才能有效引发行为,这里要用到正确的提问方式,即要将“为什么我不能”的问题,转化成“为什么我想要”的问题,前者是在找一堆理由,而后者才是行为的源动力。
WHY:
人类的天性就是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因此用“为什么我不能”的问题,最终总能找到一堆促使我达不到目标,或我做不到的理由。 但换成“为什么我想要”的问题,才会引出自己改变行为最初的动机,接下来该如何做也会有的放矢。
HOW:
1) 提问他人或自我提问:将“为什么我不能”的问题改成“为什么我要想要”。
比如“为什么我不能戒烟”替换成“为什么我想要戒烟”
2) 下一个问题: 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经验】
谈谈我是如何戒烟的,13年的时候我成功戒烟,那时我烟龄也有十年的时间。之前我也有戒过烟,但都没成功,后头一直在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戒不了烟”,那时我安慰自己,工作有时候要思考写东西,必须抽烟,饭后那支烟太难戒了,然后就是销售这个工作,周围全是烟民,同事客户难免递烟,不抽烟还影响沟通交流。这是我得出的一堆理由。后来,我成功戒烟要感谢一个前辈,他就是用“为什么要戒烟”的问题来引导我思考:首先,他将二三十块钱的烟与七八十的烟拆开,让我对比下烟叶,我发现二三十块的烟里基本上都是烟叶梗和渣子,烟叶都很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真要抽,就只能抽70块以上一包的烟,要么不抽,对身体健康显而易见。第二,去医院体检,让医生拍下肺片,你会有更多的理由去戒烟。 第三,每天早上咽炎,又流鼻涕又流泪,刷牙还干呕,这么痛苦还要继续抽烟吗?当时让我下决心戒烟的,就是这三个问题,而自从我戒烟,也没有复抽过。
【反思】
人总会为自己的说辞找一堆理由使之合理化,既然我们了解了这是人类不能避免的天性,我们就需要改变下提问的方向,问“为什么我想要”的问题,才会让人真正思考和接近我们改变行为背后那个动机。问“为什么我不能”,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假设,假设自己不能做一件事情,人都不喜欢被否定,这种反思只能局限在寻找理由去解释这个问题, 而问“为什么我想要”,则是直接去思考真正的WHY。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适用场景】 朋友沟通场景(朋友想离婚,我想劝导他不要离婚,主要考虑孩子的因素)
【目标】在沟通过程中,用“为什么想要”而非“为什么不能”的方式提问。
【行动计划】
1)问题1------- 不去问为什么要离婚,而问为什么要维持这段婚姻? (比如---一、婚姻有了孩子,就是三个人的事情,她也有表决的权利,她现在这么小,很容易忽略她的感受,离婚最伤害的是孩子完整的一生,这种家庭的缺失将会在将来她的家庭上又会产生二次影响,恶性循环。 二、婚姻有没有充分的沟通,有没有努力过,大多数人都是快刀斩乱麻,斩断了痛快了自己,但忽略了整个家庭的影响。)
2)问题2------- 接下来可以怎么去补救? (比如: 一、双方充分沟通 二、距离产生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