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历史》第十五章的题目是“历史分流时刻的敦煌”,我乍一看没明白要讲什么内容,仔细阅读后方清楚,原来这一章说的是明清两朝时期敦煌及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派三路大军直击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其中的西路军由冯胜和傅友德率领,他们本来只是作为一支偏师策应徐达的主力部队,结果傅友德如有神助般接连打了七场胜仗,成了当时最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而且横扫蒙古草原西部。但攻城容易、守城难,兵力有限的冯胜不得不收缩防御战线。他在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方修筑起嘉峪关,而将无险可守的敦煌置于了关外。
1759年,清乾隆帝成功平定盘踞西北的准噶尔部,收获西域大片领土,为纪念这块新得的疆域故而取名“新疆”。但这里并不太平,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大清朝沦为各国列强分食的盘中餐,沙俄与英国都将魔爪伸向新疆。乌兹别克斯坦人阿古柏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占领了新疆大部,建立起“哲德沙尔汗国”,俄国同时侵占了伊犁。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面临来自海上和陆地的双重威胁,便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坚决主张保卫海疆,而陕甘总督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正当慈禧太后左右为难之时,左宗棠的一番话打动了她:洋人从海上来,不外乎开埠通商挣钱,而西边则是要割肉挖心,将愧对列祖列宗打下的基业,“我们不能保了东边,倒了西边”。此话一出,西太后立马同意了左宗棠的主张,从中央财政中拿出200万两白银,又给各省摊派“协响”2000多万银元,但对于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战争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左宗棠不得不再向西方银行贷款,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挺身而出为左大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终于保证了大军的后勤物资供应。1876年,左宗棠在酒泉召开誓师大会,抬棺西征,不成功便成仁。最终,两年后新疆又重回祖国的怀抱,然而左宗棠的下场却十分凄惨。政敌李鸿章处处给他下绊子,使得左宗棠被慈禧太后疏远,于1885年忧愤而死,胡雪岩也被抄家,同年病故。
一代“中兴之臣”的黯然辞世,预示着千疮百孔的大清朝必将沉沦,而河西走廊没有忘记这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植下的“左公柳”仍然郁郁葱葱,在清风中朗声吟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些参天大树站成了千年不倒的胡杨,站成了万年不屈的民族魂魄。
20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