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词:行为与想法
想法在说出口前使完全受我们自己控制的,一旦说出来,这些想法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约束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行为。而控制了想法形成的条件,自然也就免于受到想法的反面影响了。
想要使关键对话不被波及,就要学会改变脑子形成的想法,放慢节奏,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是个好的办法。
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观察行为中的一些细节,从中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再从这种感受入手,反思自己这种感受这种情绪出现的原因,从而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令这种想法产生的事实,就是控制我们思维、想法、行为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反推,找到自己想法形成的原因,控制这种因素,便能控制自己的想法,行为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想法的制约。
二.关键词:主观臆断
想要改变主观臆断,就需要在叙述时,强调重要的已发生的事实,注意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多的用叙述方式,而不是讲故事,设计正反派。
首先一点,是责任意识,在叙述一件事情时,人们总是下意识的将责任推走,夸大别人的错误和自己的功劳。避免主观臆断,就要在总结一件事时,尽量回忆细节,或者最简单的,向着自己不乐意的方向去说,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其次就是情节设计,主观臆断下,往往会在叙述的事情中增加自己的情绪,将自己讨厌的人设计成大反派,或者设计强弱者,一味的保护自己所认为的弱者,将发生的事情变成故事。避免这种问题产生,就要将事情中的每个人,以参与者的身份看待,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关键词;争议性话题
当试图表达的问题敏感、令人不愉快、充满争议时,往往很难处理,其关键在于,如何为对方维持安全感。
首先需要自信,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敢于与人讨论,而不是以冲突和沉默结尾。其次需要谦逊,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在自己坚信的同时,也不能强加给别人,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发掘自己的错误。最后,需要对话的技巧,在对话中灵活应对,不陷入僵局。
好文节选:
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它们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