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儿子的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一份才艺展示报名表,区级才艺比赛,本月11号到市少年宫参加。
我给儿子报名了钢琴比赛。我知道他不会主动报名,但还是假装和他商量了一下,并表e态说:只要你参加就给你50元,得奖了就再加50元。算是有了一点点小小的动力吧。
从他开始学琴到现在,几乎没有表演的机会。上次还是两年前学校艺术节,也是在我的“先斩后奏”下的参与。教钢琴的老师几乎没有组织过集体汇演之类的。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他近期在学的曲子有两首,问了老师,老师建议他弹《梁祝》。上周练得熟练度还行,但是比赛时要背诵曲谱,所以本周继续练习。在演奏过程中,他老出现不该跳音时跳音,老师让回来改正。
梁祝一共有两页半纸,昨天勉强将第二张纸背诵完。
不得不说,陪孩子练琴是心的折磨。反复做一件事,又暂时看不到进步,确实是一件让人很沮丧的事情,会让人失去耐心。
所以,培养兴趣,或者说一项技能,确实也是培养耐心的一个过程。
02
让儿子学钢琴,有我的私心——那是我从小的梦想。幼儿园的儿子在我的忽悠下同意了。
从幼儿园大班一直到现在五年级,断断续续地学着。曾经,我想,如果将来儿子成绩不那么出类拔萃,那就走这条路吧。
可是一路走来,我听说了很多,比如越往后学习,水平高的老师在本地难找,费用越来越大。我觉得我这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而且,确实要家长坚持。
基于这些年的耳闻目睹以及心智的改变,我逐渐推翻了曾经的想法。除了费用的问题,还有以下几点:
一,我不是那种狠心的家长。比如郎朗父亲的那种严厉,我做不来。
二,即使孩子成绩不理想,为何一定要走钢琴这条路呢?他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应该比钢琴更好,而且积极性更高啊!
三,以前经常听人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儿子学琴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一首曲子花了几个月时间练得很熟,放置个几周后,又要经过几天的练习才能上手。不像文化知识,一种解题方法学会后,多练几次,再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手到擒来或者稍微提点一下就好了。
三,走这条专业的路,目光会变得狭隘。因为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你必须每天都练习。那就没有时间去关注其他了。而其实这个世界是多么宽广啊!
四,我觉得还是文化好更靠谱,因为这不仅是对于自身的发展,更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有利。书读的越多,人生走得越通透。
03
陪娃练琴的过程真是个糟心的过程。你要忍受他的拖拉,他的脾气,你纠正他的时候他的不服气,他随便弹,完全不按老师的要求(当然,如果在老师旁边弹,他是另一个样子)。
昨天,我又和他讲了一通道理。
我问他,既然报名了,为什么不好好练习一下呢?难道想上去出丑么?他不语。又问他,是觉得被表扬好呢?还是被批评好?(其实,用这样的言语教育,我内心也存在着困惑,因为我现在看的心理学书,都是建议读者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我们不是为了得到认可去做一件事,而是要得到成长。不过,我想,可能这个阶段我暂时只能这样说了,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没有培养出他内心深层次的更高的需求,那只有等他再大一点,看能否懂得。)
也运用了刚从《自控力》这本书上学的“社会认同”——告诉他,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每天练琴,人家好多小孩比他还辛苦呢!
又告诉他:有句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看人家得第一名的,其实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背后付出了很多你看不到的努力!
老公说,你说了根本没用。
我知道,这些道理,对成年人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孩子,我还是要反复说,一直把这些朴素的道理,刻到他大脑的沟和回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