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事实—真相
18、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价值系统中,我们看对方有问题,在他看来自己根本没有问题。我们也经常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如果看到别人有问题,其实是自己有问题。是否是我们内在的恐惧、担忧让我觉得是问题,是否只要自己真的做到全然的爱与相信,允许他们体验,最终会看不到问题,或者说他们最终会回归自性?
(转)
观察他人的过错、背地里妄加非议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挑剔别人,批判别人,就会坠入二元对立的观念,很难会有正确的判断。只有自己的福德与智慧都圆满了,同时也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了,才可以观察、修正别人的过失;相反的,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功德智慧、善巧方便之前,这么做就是在造业。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价值系统中,我们看对方有问题,在他看来自己根本没有问题。”:对!“我们也经常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如果看到别人有问题,其实是自己有问题”:对!只不过 此问题 不是 彼问题,注意这个区别,就容易进入内省。
“是否是我们内在的恐惧、担忧让我觉得是问题”:以“具体问题”为引子,去找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不在概念上做文章。
“是否只要自己真的做到全然的爱与相信,允许他们体验,最终会看不到问题”: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看到了问题的全部因果实相,而不是一个断面,你对问题的解读已经完全不同了。(案例补充随后发上来)
“或者说他们最终会回归自性?”:这个目标高远,可以先不谈。
案例补充:
不要轻易评判别人
BigSpirit Javesoft 2016-08-01
有个朋友问我,该不该相信另外一个朋友的真诚。说实话,我被这样的问题有点吓到,因为我觉得当怀疑一个朋友的真诚时,其就很难再成为朋友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对恋人,遇到一个坏人,坏人对恋人说:你们要猜拳,输的人将被我杀死。开始时,恋人间互相商量,两人一起出石头。可是真正猜拳时,男的出了布,女的出了剪刀。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下意识地觉得,是世事无常,男人与女人互相地背叛了对方。可是朋友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男人知道女人为了救他会牺牲自己,在猜到女人会出剪刀的情况下,而出了石头。这就有了一个完全相反又合情理的结果,男人与女人互相为对方选择了牺牲自己。我听到之后,还是感慨世事无常,原来世界并不像想像中那么简单,很多看似显而易见的判断,其实并不一定正确。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美国有两位小学教师Daniel和Mike带领学生去南非支教,他们组织美国小学生与当地小学生一起上山探险,在探险的过程中,Mike为了救一个黑人小孩而掉进沟里,受了重伤。在随行医生进行现场救治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立刻为其输血,否则Mike就有生命危险。这时却发现Mike的血型极为特殊,只有被救的那个黑人小孩的血型与其相同。当医生叫这个黑人小孩赶紧过来输血时,黑人小孩表现出了害怕与犹豫,对此Daniel心里十分愤怒。沉默半分钟后,黑人小孩还是决定为Mike输血。输完血之后,黑人小孩坐在长椅上,轻轻地问Daniel与医生,说:我将会在什么时候死去?Daniel与医生震惊了,因为这时他们才发现,黑人小孩做了一个牺牲自己的决定,只花了半分钟。
有时候,看到的结果并不见的是真相,这个故事让我长时间地感到触动。我也因此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对别人进行评判,因为你并不了解对方的世界观。在团队合作中,当我们产生怀疑的感觉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我觉得我们可以选择相信,相信所有的行为皆有其正向意图。就像有个朋友曾说的,看人要有耐心,对此,我深以为然。
面对一个境况,身体、思维、情绪上的反应组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就呈现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自我”,这也是我们的各个“小我”。带着觉知,区分这三者,断开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一个 看见小我、让小我消失 的过程。提升觉知力,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基础功课。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遇见问题,“找事实”、“找真相”做到了,问题自然也就化解了。
第二板块:父母成长
21、孩子在新教育学堂,父母需要学习提升,知道要学习山长推荐的内容及山长的博客,但是却不能深入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如何学习才能将所学内化成自己的,如何把他们应用到生活中,来提高父母自己和孩子的能量值?
24、父母每天在事业和家庭中重点学习新教育的那些内容,会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模式?道德经解读、人生十二讲,山长博文,全部内容都学习时间不充足,我们如何树立短期目标有助于自己的提升?
答:每个人的“小我”配置不同,成长之路非常个性化,需要个性化设计。建议以孩子的问题为引子进行内省,内省过程中结合山长的东西学习,学以致用。
在起步时期个人学习动力不足时,可以参加集体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山长的东西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理解和消化,领会入心,而不要只停留在头脑的知识层面。
17、杨老师,您好,如果家人(先生)40多岁,还是孩子气或者说感觉处在青春期,作为另一半怎么做才能让先生意识到并愿意改自己的问题,让家庭能量平衡,让孩子不受影响更好的成长?因为感觉孩子的问题(遇到困难挫折就想玩游戏或者换输入法、壁纸等,承认问题但改进不明显,乱插话、说话时不考虑他人,付出少,行为举止粗鲁)是想要证明自己是父亲的孩子,存在道理都懂会反思但知行不合一。
答:
(1)怎样促成先生改变:你不与他配戏了,守好自己的道,他就会改变。问题是:你找准自己的道、守好自己的道了吗?
(2)孩子受父亲影响问题:妈妈越批判爸爸、越不接受爸爸的地方,是孩子越要呈现的地方。要想孩子不受爸爸的负面影响,妈妈要在孩子面前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强调爸爸的优点,不谈爸爸的短处。
23、我对先生不够尊重,如何调解夫妻关系更加和谐?关注先生优点,感恩先生的付出,接纳先生的建议是否可以帮助到夫妻关系的升温?杨老师您是如何与先生和谐相处的?
答:从内心深处尊重先生,关注先生的优点,感恩先生的付出,接纳先生的建议。刘老师以前讲过坤道,群里哪位有收藏的可以分享一下。
我自己也没有做好,不值得效仿。
第五板块 青春期
第三板块“亲子关系”和第四板块“家校关系”是重头戏,先放放。
第五板块“青春期”
12、在新教育圈长大的孩子,青春期会不会产生对自我认知的迷惘?这个阶段的家长如何去认清未来?如何带领孩子走出迷惘?
13、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提些要求,就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现在孩子青春期14岁,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她明白督促她成长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答:青春期是孩子早期被忽视或压抑的能量的大爆发,处理得好的话是一个“排毒”和“疗愈”的过程。青春期的很多问题,来源于0-2岁、0-6岁的养育经历,不是说孩子现在在新教育学堂就可以完全解决掉的。
青春期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要做的,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要“管”他、要“帮”他,而是赶紧反省自己,以前和现在哪里做错了、怎样做才“合道”,然后守住自己的“道”。
对于以前做错的,接纳自己因无明做错了事,理解以当时自己的智慧水平,只能做到那个程度,即使孩子因此受了苦,也理解这是你们母子、父子的共业,是命里该受的,不用把自己扔进“罪恶”的深渊(能级极低)。在接纳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放在以后怎样做对。
那种只管说“我错了”的父母,貌似在认错,其实是以“积极认错”来逃避比较艰难的“学习、实践怎样做对,真正地承担起责任”。请大家务必避免!
孩子成年之前,与父母的关系有“顺从期”和“叛逆期”,两者交替出现。“顺从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叛逆期”是维护亲子关系的时期。家长不反省仍只管“管教”(提要求、督促成长),必然会加剧孩子的逆反。这一点也请大家注意。山长当初对钟瑞,就是青春期前折腾他,青春期时不管他。
第六部分 其他
14、为什么不论何时何地一听到大悲咒或者佛教歌曲,内心都被强烈的震动到,有种追随而去的冲动?
22、如何推广新教育平台让更多人受益?与人分享自己孩子和自己在新教育学堂的成长过程是否更能感染到身边人来了解新教育?杨老师是如何推广新教育平台或者是如何影响更多家庭进入新教育平台?
27、在和孩子沟通时如何用好哈佛能量图?怎么拓展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这几个问题都不是我专长,建议找机会咨询更合适的同行。
第四部分 家校关系
2、孩子在学堂定了目标完不成,家长应该怎么办?如果家长要惩罚,采取什么方式来惩罚更有效?学堂一般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惩罚的?什么样的措施能更能帮助孩子成长?
答:我个人认为,孩子目标的定法有两个要考量的因素:(1)略高于孩子的水平,是孩子跳一跳能达到的;(2)达不到目标的后果是孩子定的或者是孩子认同的。
老师或家长要指导孩子做到这两点,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了。
5、孩子现在新教育学堂,感觉他有时候是在讨好老师和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还会经常问我们:妈妈你感觉我厉害吗?我不感觉到自己很厉害。其实孩子在运动方面和语言学习方面表现不错的。作为家长该怎样引导?
答:“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孩子讨好老师和家长,说明他小时候在某些方面需要讨好才能得到他期待的东西。既然家长说是“有时候讨好”,建议家长拿出一张纸,分左右两列罗列一下:什么情况下孩子会讨好人、什么情况下不会,也许就能明白问题的症结了。
11、孩子屡次违反学堂规则(比如用学堂的网络下载未经老师允许的软件,这个规则孩子知道,违反后也写反思、惩罚了自己,但还是重复犯)是什么原因?如何才能从根治?
答:孩子在幼儿阶段需要父母权威带领时,父母没有意识到、没有做到,或者以“爱与自由”为借口纵容了孩子让孩子为所欲为毫无界线感,或者把孩子当“宠物”养自己扮演了“奴仆”的角色让孩子目无尊长错以为其他人就该围着他转。总而言之,孩子目无尊长,没有规则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完全错位。
对此情况,需要家长反19、男孩7岁半,在学堂已经近两个学期。孩子在行为习惯、规则意识、性格稳重方面得到了较大改进。但在一些个人行为、学习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面对他人的零食,老师的零食,控制不住自己悄悄去吃,英语学习发音不准跑调(据说这在学堂孩子中很少见),对老师的一些提醒指令不执行等问题。在学堂里的伙伴,一直都是10岁以上孩子。老师建议更换学堂,寻找同龄氛围。我的问题是:更换学堂的必要性?一定要更换学堂吗?如果更换学堂,我们如何选择学堂?
更换学堂的必要性?一定要更换学堂吗?
答:必要!
孩子小时,年龄差意味着客观能力的差别。孩子没有同龄伙伴,在学习、生活能力方面都难以有成就感,会有压力,也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如果更换学堂,我们如何选择学堂?
答:山长以前有博文讲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去找来看看。省自己,根除支持自己当初那样养育孩子的底层信念,摆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下重手(因人而宜)把孩子掰回正道。
20、如何引导孩子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指出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堂运动或做事时,老师可能出现大声说他的现象,可能是已经多次说了,孩子觉得老师是在凶他,不能很好的接受老师所说的话。我们父母也知道是孩子内心脆弱,经不起批评,但父母不知道怎么去引导。
答:“大声说”=“在凶他”。
一种情况是:在家里,爸爸或妈妈有“大声凶人”的习气;
一种情况是:爸爸妈妈都“内心脆弱”经不起被人“大声说”,一遇到被“大声说”就有畏缩,因此整个家庭都是“温室花朵”的气场。
我的耳朵听到一个大声音,我的思维判断老师在凶我。真的是这样吗?很难说!
也许老师嗓门就是大,
也许环境太吵、距离太远、时间太紧迫老师需要提高嗓门,
甚至,也许老师嗓门并不大,只是老师在说的这个问题正好是孩子感觉到应付不了而对此有羞耻感的问题
等等
不管哪种情况,家长都应该先从“找事实”“找真相”入手,断开自己的“身体-思维-情绪”的连接,自己体验成功后,把自己的改变方法和心得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转过这个念。
28、孩子现在5岁半,与孩子每周通话时,感觉他非常在意在学堂各种运动竞赛项目的排名,得第一很开心,其他名次就不开心,作为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从关注别人到关注自己,更好的帮助他!
答:允许他开心和不开心,不去“助长”,让他的“开心”和“不开心”自然流走。
“不服输”是一种很好的动力,善用之,允许孩子“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需要引导孩子,对不是第一名的同学,也能看到和赞赏他们身上的优点,理解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得第一只能说明自己在此件事上做得还不错,但不意味着自己是完美的。
得第一开心时不能有“踩踏”“鄙视”他人的心理和/或行为。
没得第一不开心时不能有“输不起”的心理和/或行为,即使输了也堂正大气地为赢了的伙伴喝彩。
另外可以参考萨古鲁关于比较的文章。
10、孩子班会不主动发言,不思考,等标准答案,怎么引导?
29.孩子现在知道一个过去了不会被淘汰,现在马上考今日学堂了,什么事动力都不足,知道不努力会有后果,但仿佛没在眼前,好像不努力暂时也不会有什么,比较被动,冬梅老师支一下招,谢谢您!
答:孩子没有主观能动性,内驱力没有被激发。
问题是: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是家长要的,还是孩子要的?
人的三大需求:专精、自主、归属感。人是生而自由的,再好的东西,不能强制给予。
亲子关系中,孩子受到尊重吗?家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吗?孩子是在为自己活还是在为家长活?
第三部分 亲子关系
1、 在与孩子通话的时候,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去控制了孩子,对孩子提要求和控制孩子之前的差别,期待老师可以解答一下,感恩!
答:只要掌握了不同情况下的多种“提要求”的方式,就可以不把“提要求”等同于“控制”了。
家长可以想想您向不同人“求助”“提要求”的情况,您是怎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
您在面对孩子时,有没有根据孩子当下的身心状态,以不同的模式回应孩子?
另外,与孩子通话时,可以转一下念:通话不是在“管控”孩子,而是在给孩子“输送能量”:允许孩子在你面前卸下他积攒的负能量,让它自然流走;负能量流走后,再给到孩子他需要的支持力量。
3、家长在和孩子玩时有时会出现打闹着玩,或者出现一些共情,这样家长是否不自尊?这样家长是否把自己的尊严降低了哪?如孩子跳马时父母当鞍马让孩子从身上跳过,且把这个当游戏玩。
答:“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活泼的时候活泼。
孩子愿意接受家长严肃时的权威带领,除了天然的血缘亲情外,还需要有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深切的爱的基础,这个感受,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环节,而家长和孩子忘情玩耍,是亲子情感沛然流动深厚连接的美好时光。请放心享受之。
4、孩子今年是五岁,孩子从小在家长的监督下,没有接触过零食,但孩子总是对糖等零食非常感兴趣。外出对其它的小朋友的零食感兴趣,有一次一位大哥哥拿了旺旺仙贝,他很想吃,就问我们:妈妈,哥哥的零食也不分享给我,是不是他不喜欢我呀?对学堂的零食也是非常感兴趣,他会喜欢经常站在放零食的地方,其实孩子在头脑中知道这些是垃圾食品,也给他看过关于食品健康方面的视频,但是仍然是非常喜欢吃,不想在吃零食方面给孩子造成匮乏的心理,在这一方面该怎样引导孩子?
答:关于孩子想吃垃圾食品,我讲一下我当初对我儿子MY的做法,供参考:
幼儿园时MY看到小伙伴喝可乐也想喝,我给他买了一瓶,但告诉他:可乐不是好东西(此处省掉若干字),但他可以尝试;要小口小口品尝,仔细体会其味道;下一次尝试需要在一个月后。
实际上MY只再要过一两次。
上小学时MY看到同学吃辣条也想吃,我给他钱自己去小卖铺买,买回来后和他一起看配料说明,了解材料和添加剂情况,然后告诉他小口小口细嚼慢咽地仔细品尝,体会味道的变化(一开始美味,后来变成苦涩腥)。后来MY再没有因别人吃垃圾食品而自己想要过。
这两个例子的要点,第一是“我是被允许的,我可以去满足自己的好奇”;第二是“带着觉知去满足,就不会被身体的感受带跑而去迷恋上那种所谓的快感”。
6、孩子对小汽车玩具非常感兴趣,我们之前是通过运动和劳动等挣积分的方式来获得,但是考虑到这样会不会给孩子造成玩耍是比运动和劳动更好的信念,我们家长该怎样做既满足了孩子的心愿,但是又让他从中有所收获?
答:从题目看孩子还在幼儿阶段,玩耍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只是我们成年人不知道他在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而已。
如果在你们这样做时,孩子状态很自如,也没有什么关系。教育的最佳状态是“无痕”。
没有问题发生,就不用自己吓唬自己。
有问题再调整。
7、孩子遇到跟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会哭,这是因为内心不强大吗?家长怎么引导?
答:不知道孩子多大,语言表达能力到了什么程度。
“遇到跟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会哭”,有可能是在他小时候表达能力还弱时与家长讨论问题时没有得到尊重,比如他说不清楚时家长没耐心给他时间让他去组织语言表述清楚、他的话“幼稚”时被家长取笑置之一旁等,给他留下的心理感受是“不被允许”、“没有机会了”、“被轻视”、“被取笑”等,以后遇到类似的场景,这种感受会直接被调出来,让孩子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家长要做的不是引导,而是重建亲子交流讨论的模式,在其中让孩子可以从容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家长做好聆听和回应,重建孩子的心理链接:“我是有价值的”、“我值得被尊重”、“我可以表达我的想法”、“我是被允许的”。
8、孩子不能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需求点,家长要怎么引导?父母应如何合力帮助孩子成长?
答:家长先研究一下有关“求助”的技巧:什么情况下可以求助、怎样得体求助、怎样回应求助等。然后结合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场景,引导孩子。
家长以孩子的问题为引子,反省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改变了,就能合力帮助孩子成长。
9、跟孩子的沟通中,怎么样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里状态?怎么样能把一个问题深入的聊下去?当孩子过多的回答不知道时怎么办?
答:家长先内省,能看见自己,然后才能看见孩子、看见他人。
想把一个问题深聊下去,需要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协同,不断搜索该问题在你心里还不通透的地方,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孩子回答不知道,是因为他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对事情没有全局观,需要家长的问题要问得好,启发他去感受、理解和表达。
15、女孩,12岁,小学阶段换过几所学校,包括国学堂、体制学校和新教育学堂,孩子内心想要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到一个好学堂入读,但又不肯努力去争取,逃避的心态非常严重,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走出这样的状态?因为在第一所学堂被大孩子欺负过,有一定的心理阴影,所以,也不敢简单粗暴地断后路,恳请杨老师给予指导,感恩您!
答:孩子换过多所学校,当初是孩子要换的,还是家长要换的?估计是家长的意愿。
家长在将孩子送到每一个新环境时,有没有提前帮孩子做好融入新环境的准备?
如果孩子被动地被换来换去、被动地走进一个个新环境,而她的感受没有被家长关注到,孩子就会处于“孤苦无依”的状态。她没有体验到过“稳定”,对“稳定”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概念上,产生不了动力。
而家长把孩子换来换去,也体现了家长可能有一定的“外求依靠”或“外求解决方案”的心,心里也没有笃定感。
建议家长自己先把心“定住”了,让孩子感觉到这次是稳稳地走在一条路上,而不是临时停留在这里随时会迁移到其他地方,也许她能够定下心神去看看脚下的路准备自己的行程。